掊
掊字的筆畫:11畫;
I
póu
ㄆㄡˊ
〔《廣韻》薄侯切,平侯,並。〕
〔《廣韻》縛謀切,平尤,並。〕
〔《廣韻》薄交切,平肴,並。〕
1.以手、爪或工具扒物或掘土。
《墨子·非樂上》:“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為之也。”
孫詒讓間詁引俞樾曰:“掊者,《說文·手部》雲‘杷也’,今鹽官入水取鹽為掊。”
《史記·孝武本紀》:“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瓜》:“先臥鋤,耬卻燥土,然後掊坑,大如鬥口。”
前蜀貫休《邊上行》:“豺掊沙底骨,人上月邊烽。”
明陶宗儀《輟耕錄·黃巢地藏》:“治為九穴,中穴置金甲,餘八穴金銀無算。生掊取畸零,仍舊掩蓋。”
2.搜括;斂取。
《新唐書·嚴武傳》:“蜀雖號富饒,而峻掊亟斂,閭裏為空,然虜亦不敢近境。”
《資治通鑒·後晉高祖天福五年》:“出納有數,茍非掊民刻軍,安得羨餘邪!”宋曾鞏《本朝政要策·契丹》:“虜輒掠坰野,收子女之俘,掊金帛之積而去。”
元錢霖《哨遍》套曲:“虧心事,儘意為;不義財,儘力掊。”
3.減少。
《玉篇·手部》:“《易》曰:‘君子以掊多,益寡。’掊,猶減也。”今本《易·謙》作“君子裒多益寡”。
陸德明釋文:“裒,字書作‘掊’。”
4.通“背”。背棄;背離。
《新唐書·陳夷行等傳贊》:“若佛者……掊嗜欲,棄親屬,大抵與黃老相出入。”
5.量詞。猶捧、握。一掊,形容數量少。
II
p·u
ㄆㄡˇ
〔《廣韻》方垢切,上厚,幫。〕
1.擊破;砸。
《莊子·逍遙遊》:“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陸德明釋文:“掊,司馬雲:‘擊破也。’”晉葛洪《抱樸子·用刑》:“撤關梁,掊衡量。”
唐韓愈《曹成王碑》:“王及州,不解衣,下令掊鎖擴門,悉棄倉實與民,活數十萬人。”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盡掊土偶五六,擲之河中。”
2.引申指抨擊。參見“掊擊”。
III
pū
ㄆㄨ
bó
ㄅㄛˊ
〔《集韻》芳遇切,去遇,敷。〕
〔《集韻》鼻墨切,入德,並。〕
同“仆”。同“踣”。
放倒;倒仆。
《史記·呂太後本紀》:“乃顧麾左右執戟者掊兵罷去。”
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掊,音仆。”
《漢書·周勃傳》作“皆仆兵罷”。
漢王符《潛夫論·忠貴》:“或捕格斬首,或拉髆掣胸,掊死深阱,銜刀都市,殭屍破家,覆宗滅族者,皆無功於民氓者也。”
汪繼培箋:“掊,與‘踣’同。”
阅读:1295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