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被

被字的筆畫:10畫;

I

bèi

ㄅㄟˋ

〔《廣韻》皮彼切,上紙,並。〕

1.被子。睡眠時用以覆體。

《楚辭·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

王逸註:“被,衾也。”

晉傅玄《被銘》:“被雖溫,無忘人之寒,無厚於己,無薄於人。”

曹禺《日出》第三幕:“你今天一個人在我這個床睡吧。省得我在這兒擠。半夜裏冷,多蓋著點被。”

2.表面;外層。

《儀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裏。”

鄭玄註:“被,表也。”

晉崔豹《古今註·問答釋義》:“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

3.覆蓋。

《書·禹貢》:“導菏澤,被孟豬。”

孔傳:“孟豬,澤名,在菏東北,水流溢,覆被之。”

陸德明釋文:“被,皮寄反。”

《文選·張衡〈東京賦〉》:“芙蓉覆水,秋蘭被涯。”

薛綜註:“被,亦覆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漸江水》:“寒木被潭,森沈駭觀。”

清姚鼐《題負薪圖》詩:“落葉被徑行客稀,晚風吹樹斜陽微。”

4.遍布;滿。

漢桓寬《鹽鐵論·力耕》:“古者,十一而稅,澤梁以時入而無禁,黎民鹹被南畝而不失其務。”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沁水》:“又南五十餘裏,沿流上下,步徑裁通,小竹細筍,被於山渚,蒙蘢茂密,奇為翳薈也。”

明方孝孺《先府君行狀》:“民有積粟,野無餓殍,雞犬牛羊,散被草野。”

清黃鷟來《詠懷》之九:“零雨被郊原,潦水鹹已盈。”

5.及;延及。

《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

孔傳:“被,及也。”

《鶡冠子·天則》:“先無怨讎之患,後無毀名敗行之咎,故其威上際下交,其澤四被而不鬲。”

元陳庾《舜殿薰風》詩:“德化當年被海隅,熙熙物性盡昭蘇。”

梁啟超《俄羅斯革命之影響》:“世界史活動之舞臺,俄國自昔未得列席也,故十八世紀末美國獨立、法國革命之兩大役,其影響絲毫不被於俄國。”

6.加上。

《荀子·不茍》:“國亂而治之者,非案亂而治之之謂也,去亂而被之以治。”

梁啟雄釋引《廣雅·釋詁》:“被,加也。”

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昔周之人,拘群飲而被之以殺刑者,以為酒之末流生害,有至於死者眾矣,故重禁其禍之所自生。”

7.合;配。

《管子·立政》:“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

尹知章註:“被,合也,謂俗與憲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是故終十歲而用百二十月,條十端亦用百二十臣,以率被之,皆合於天。”

8.裝備;具備。

《左傳·桓公六年》:“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閒也。”

《東觀漢記·李通傳》:“王莽前隊大夫誅謀反者,李次元聞事發覺,被馬欲出,馬駕在轅中,惶遽著鞍上馬,出門顧見車方自覺,乃止。”

李大釗《平民主義》四:“所以有一種政府,他的權力,永遠不被武力的形式。”

9.給予。

《史記·南越列傳》:“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

裴駰集解引韋昭曰:“被之以書。”

10.把中,手握持處。

《周禮·考工記·廬人》:“凡為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為之被而圍之。”

鄭玄註:“被,把中也。圍之,圜之也。”

陸德明釋文:“被,皮義反。”

孫詒讓正義:“《說文·手部》雲:‘把,握也。’言當手握處之中也。”

11.引申為握持。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河水二》:“勱躬禱祀,水猶未減,乃列陣被杖,鼓譟讙叫,且刺且射,大戰三日,水乃迴減。”

12.蒙受;遭受;領受。

《管子·形勢解》:“主明而國治,竟內被其利澤。”

《後漢書·逸民傳·逢萌》:“吏被傷流血,奔而還。”

宋洪邁《夷堅甲誌·辛中丞》:“﹝嶽飛﹞盡出平生所被宸翰,凡數百紙,具言眷遇之渥。”

清黃宗羲《辭張郡侯請修郡誌書》:“伏蒙以修誌見召,草堂猿鳥,沾被光榮,某獨何心不思報稱。”

魯迅《墳·娜拉走後怎樣》:“於是被了咒詛,使他永世不得休息。”

13.表示被動。猶讓,為。

《北史·麥鐵杖傳》:“吾荷國恩,今是死日。我得被殺,爾當富貴。”

唐元稹《說劍》詩:“曾被掛樹枝,寒光射林藪。”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楊執中恍然醒悟道:‘是了,是了,這事被我這個老嫗所誤!’”巴金《春》十二:“她也許是被希望鼓舞著,也許是被焦慮折磨著。她自己也不能明確地知道。”

14.由於;因為。

唐陳子昂《謝衣表》:“被王孝傑陷鋒於前,臣則接戰於後。”

《二程遺書》卷十五:“後人雖有好言語,隻被氣象卑,終不類道。”

《水滸傳》第九回:“﹝魯智深道:﹞‘夜間聽得那廝兩個做神做鬼,把滾湯賺了你腳,那時俺便要殺這兩個撮鳥,卻被客店裏人多,恐防救了。’”

15.通“彼”。

《荀子·宥坐》:“鄉者賜觀於太廟之北堂,吾亦未輟,還復瞻被九蓋皆繼,被有說邪?”楊倞註:“被,皆當為‘彼’。”

16.姓。

春秋時鄭有大夫被瞻。見《通誌·氏族五》。

II

ㄅ〡ˋ

〔《廣韻》平義切,去寘,並。〕

“髲”的古字。

假髮。截取他人髮綹編成的頭飾。後多作“髲”。

《詩·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朱熹集傳:“被,首飾也。編髮為之。”

蔣禮鴻《義府續貂·髲》:“《說文》‘髲篆’段註曰:‘《鄘風》《正義》引《說文》雲:“髲,益髮也。言人髮少,聚他人髮益之。”下十字,古註語。髲字不見於經傳,假被字為之。’案:《三國誌·吳誌·薛綜傳》:‘睹其好髮,髡取為髲。’往時嘉興婦女稱假髮曰髲子。平義切。古人所謂義髻,亦髲之屬也。髲者,被之分別文。”

III

ㄆ〡

〔《集韻》攀糜切,平支,滂。〕

“披”的古字。

1.後作“披”。搭衣於肩背。

《左傳·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

楊伯峻註:“被同披。蒙,冒也。”

《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2.後作“披”。穿著。

《孟子·盡心下》:“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綺縠,餘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

《資治通鑒·魏明帝青龍三年》:“陛下既尊群臣顯以冠冕,被以文繡,載以華輿。”

3.後作“披”。比喻精神上的擔負。

《左傳·僖公四年》:“大子曰:‘君實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誰納我?’”魯迅《墳·摩羅詩力說》:“然為基督宗徒,則身被此名,正如中國所謂叛道,人群共棄,艱於置身,非強怒善戰豁達能思之士,不任受也。”

4.後作“披”。靠近;依傍。

《戰國策·魏策一》:“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滏,前帶河,後被山,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

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上》:“《魏策》曰:‘殷紂之國,前帶河,後被山。’則被非帶也……《上林賦》曰:‘被山緣谷,循阪下隰。’皆謂傍山也。故徐廣曰:‘披,旁其邊之謂也。’披、被古今字耳。”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葍》:“葍蔓生,被樹而升。”

5.後作“披”。見“被被”。

6.後作“披”。見“被隄”。

7.後作“披”。劈開;打開。

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上:“佛寺俱空,塑像盡被胸背以取腹中物。”

8.後作“披”。量詞。表示護身物之計量。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條侯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

裴駰集解引張晏曰:“被,具也,五百具甲楯。”

《元史·世祖紀十三》:“洞蠻請歲進馬五十匹,雨氈五十被,刀五十握;丹砂、雌雄黃等物,率二歲一上。”

IV

ㄆ〡ˋ

〔《集韻》披義切,去真,滂。〕

同“帔”。

背帔。

《左傳·昭公十二年》:“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翠被。”

陸德明釋文:“被,普義反。”

楊伯峻註:“被當讀為帔,《釋名·釋衣服》雲:‘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地。’”

阅读:1777

●被(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