纍然
(纍然,累然)
1.羸憊貌。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纍然而靜。”
唐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既葬,其子監察禦史璩,纍然服喪來有請,乃作銘文。”
明方孝孺《贈四明邵真齋序》:“今年春,余患痎瘧,踰百日不止,肌體瘠憊,形容纍然。”
2.失意不得誌貌。
《孔子家語·困誓》:“纍然如喪家之狗。”
宋葉適《祭韓子師尚書文》:“每纍然以折節,俄聳焉而擢幹。”
元揭傒斯《二貞》詩:“婉婉桃李花,春鳥何翩翩;萬物各知時,姑婦獨纍然。”
3.不以罪死;無辜。
《後漢書·公孫瓚傳》:“紹為勃海,當攻董卓,而默選戎馬,不告父兄,至使太傅一門,纍然同斃。”
4.眾多貌;重叠貌。
宋蘇軾《寄凈慈本長老》詩:“來往三吳一夢間,故人半作冢纍然。”
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中》:“一書既成,十有九序,或前後兩序並備;甚則前序纍然,若重規而叠矩也。”
5.排列有序貌。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湘水》:“盤石或大或小,臨水石悉有跡,其方如印,纍然行列。”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喜峰口》:“灤陽驛東北四十裏,雙塚纍然。”
阅读:1085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