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轢
(淩轢,淩轢)
亦作“淩爍”。亦作“淩躒”。亦作“淩鑠”。
1.幹犯,欺壓。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淩轢宗室,侵犯骨肉。”
明張居正《與楚撫趙汝泉言嚴家範禁請托書》:“家人僕輩,頗聞有憑勢淩爍鄉裏,混擾有司者,皆不能制。”
《明史·湖廣土司傳·施州》:“高羅安撫常倚勢淩轢,侵奪其土地人民。”
2.超越,壓倒。
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元嘉中,有謝靈運,才高詞盛,富艷難蹤,固已含跨劉郭,淩躒潘左。”
唐李白《結客少年場行》:“少年學劍術,淩躒白猿公。”淩躒,一本作“淩轢”。
《四庫全書總目·別集二五·滄溟集》:“然攀龍資地本高,記誦亦博,其才力富健,淩轢一時。”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六一章二:“攀龍才力富健,淩鑠一時。”
阅读:1144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