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焦字的筆畫:12畫;
I
jiāo
ㄐ〡ㄠ
〔《廣韻》即消切,平宵,精。〕
1.謂物體受劇熱後失去水分,變成黃黑色,並發脆、發硬。
《莊子·逍遙遊》:“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唐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截然高周燒四垣,神焦鬼爛無逃門。”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一·蕎麥》:“炒焦,熱水沖服。”
2.指燒焦。
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炎丘火流,焦邑滅都,群虱死於褌中而不能出。”
3.鍋巴。
《正字通·火部》:“釜底飯之乾者俗曰焦。”參見“焦飯”。
4.物體燒焦所產生的氣味。
《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
鄭玄註:“火之臭味也,凡苦焦者皆屬焉。”
《素問·金匱真言論》:“南方赤色……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參見“焦朽”。
5.黃黑色。
南朝梁陶弘景《真誥·運象二》:“面者,神之庭;髮者,腦之華。心悲則面焦,腦減則髮素。”
唐曹唐《病馬五首呈鄭校書章三吳十五先輩》詩之三:“不剪焦毛鬣半翻,何人別是古龍孫?”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張果﹞引鏡視其齒,盡焦且黧。”
6.指焦炭。如:煉焦。
7.乾燥;乾枯。
漢馬第伯《封神儀記》:“初上此道,行十餘步一休,稍疲,咽脣焦。”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摺:“這柿餅滋喉、潤肺,解鬱除焦,嚼一箇,百病都安。”
茅盾《詩與散文》:“你看,玫瑰花已經焦了;你不應該讓它們枯死的呀!”
8.引申為枯竭。
《荀子·富國》:“既以伐其本,竭其原,而焦天下矣。”
9.酥;脆。
宋周紫芝《五禽言·婆餅焦》:“雲穰穰麥穗黃,婆餅欲焦新麥香。”
10.卷曲。
《戰國策·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
吳師道補註:“焦,卷;申,舒也。”
11.著急,擔憂。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三三:“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摺:“擊磐的頭陀懊惱,添香的行者心焦。”
《金瓶梅詞話》第五一回:“見爹娘替我說人情去了,我這回不焦了。”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假如你焦他沒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個孫媳婦,一家一計過日子?”參見“焦思”。
12.吵鬧。
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二摺:“今日個散錢呵,您不合閒焦,看我面也合道是耽饒,他主著意和人硬挺,便睜著眼大呼小叫。”
13.中心點。參見“焦點”、“焦距”。
14.見“焦嶢”。
15.見“焦焦”。
16.礁。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海道一》:“如苫嶼而其質純石,則曰焦。”
17.通“巢”。
《淮南子·主術訓》:“湯革車三百乘,困之鳴條,禽之焦門。”
高誘註:“焦或作巢。”
莊逵吉註:“焦與巢古字通。”
18.通“爝”。炬。參見“焦火”。
19.古代的金屬炊器。軍中用以夜間敲擊報更。
《周禮·春官·鬱人》:“和鬱鬯以實彜以陳之”鄭玄註引漢鄭司農曰:“以煮之焦中。”
唐駱賓王《蕩子從軍賦》:“遠天橫劍氣,邊地聚笳聲。鐵騎朝常警,銅焦夜不鳴。”
20.中醫學名詞。六腑之一。
《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王冰註:“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故官司決瀆,水道出焉。”
清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三:“腎本水,而起與火俱,其降也,火歸於焦,謂之腎。”參見“三焦”。
21.古國名。
周初封國,春秋為晉邑,後屬魏。在今河南省陝縣南。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
杜預註:“八國皆晉所滅。
焦在陝縣。”
《史記·周本紀》:“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
裴駰集解:“《地理誌》: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
22.姓。
II
qiáo
ㄑ〡ㄠˊ
〔《集韻》慈焦切,平宵,從。〕
1.通“譙”。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遂取焦、夷,城頓而還。”
杜預註:“焦,今譙縣也。”
2.通“憔”。參見“焦瘁”。
3.用同“瞧”。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道他睬也不睬,焦也不焦。”
阅读:2341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