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髯
(龍髯,龍髯)
1.龍之鬚。
《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即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後用為皇帝去世之典。
唐李嶠《汾陰行》:“自從天子向秦關,玉輦金車不復還。珠簾羽扇長寂寞,鼎湖龍髯安可攀?”清顧炎武《謁欑宮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駒隙之難留;涉路三千,望龍髯而愈遠。”
清葉方藹《授職翰林學士感恩述懷》詩:“身離牛口驚還在,夢挽龍髯恨不迴。”
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而文宗顯皇帝,復為英法聯軍所迫,北狩熱河,鼎湖一去,龍髯不返。”
2.帝王之鬚。
唐李遠《贈寫禦容李長史》詩:“玉座塵消硯水清,龍髯不動綵毫輕。”
3.喻松葉;松。
唐李賀《五粒小松歌》:“綠波浸葉滿濃光,細束龍髯鉸刀剪。”
宋王安石《道傍大松人取為明》詩:“虯甲龍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蔭南山。”
阅读:938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