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鎮

簡體鎮字的筆畫:15畫;繁體鎮字筆畫:18畫。

(鎮,鎮)

I

zhèn

ㄓㄣˋ

〔《廣韻》陟刃切,去震,知。〕

〔《廣韻》陟鄰切,平真,知。〕

“填”的被通假字。

1.用重物壓在上面;向下加重量。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馬方駭,鼓而驚之;係方絕,又重鎮之。”

宋王君玉《國老談苑》卷一:“又以柏為界尺,長數寸,謂之隔筆簡。每禦製,或飛宸翰,則用以鎮所臨之紙。”

《紅樓夢》第二九回:“寄名符早已有了……還在佛前鎮著呢。”

2.指壓東西的用具。

《楚辭·九歌·湘夫人》:“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

朱熹集註:“鎮,壓坐席者也。”

清張正茂《龜臺琬琰·水仙子》:“手恒弄一圓石子,如鳥卵,色類玉。後以贈青霞君為經鎮。”

3.壓制;抑止。

《國語·周語上》:“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

韋昭註:“鎮,為陰所鎮笮也。”

《楚辭·九章·抽思》:“願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

王逸註:“鎮,止也。”

漢王符《潛夫論·愛日》:“治訟若此為務,助豪猾而鎮貧弱也。”

唐韓愈《薦士》詩:“杳然粹而精,可以鎮浮躁。”

4.威服;壓服。

《史記·淮陰侯列傳》:“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

《資治通鑒·秦始皇二十六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無以鎮之。”

《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這沱江郤是應龍,皆因水功既成,鎖著以鎮後害。”

朱湘《哭孫中山》詩:“哭罷!因為鎮鬼的鍾馗已喪,在崑侖山下魑魅更要橫行。”

5.安撫;安定。

《後漢書·皇甫規傳》:“遣匈奴以宮姬,鎮烏孫以公主。”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是以輕重足以相鎮,親疏足以相衛。”

宋蘇軾《論擒獲鬼章稱賀太速劄子》:“臣願朝廷鎮之以靜,示之以不可測。”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奇節》:“王沂公當軸,以厚重鎮天下。”參見“鎮撫”。

6.鎮守。

三國蜀諸葛亮《彈李平表》:“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

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大夫烏公以鈇鉞鎮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羅而致之幕下。”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四》:“日者推公之命,雲終於一品武階,他日或以將軍出鎮耶?”

7.引申為統轄管理。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韋令公臯》:“﹝女巫﹞曰:‘此人極貴,位過丞相遠矣。其祿將發,不久亦鎮此,宜殊待之。’”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七:“呂侍讀溱性豪侈簡倨,所臨鎮雖監司亦不少降屈。”

清周中孚《鄭堂劄記》卷四:“此外尚有王瑜,淮安人,後鎮淮安,總督漕運。”

8.壓倒;超出。

清徐士鑾《宋艷·駁辨》:“當時名妓鎮東吳,不好黃金隻好書。”

郭沫若《水調歌頭·看武漢第十一屆橫渡長江比賽》詞:“揮動彩花亂舞,鑼鼓鎮雷霆。”

9.顯示重要;尊重。

《國語·周語上》:“故為車服、旗章以旌之,為贄幣、瑞節以鎮之,為班爵、貴賤以列之。”

韋昭註:“鎮,重也。”

《國語·周語上》:“夫執玉卑,替其贄也;拜不稽首,誣其王也。替贄無鎮,誣王無民。”

韋昭註:“鎮,重也,無以自重也。”

10.喻指倚重者,中堅人物。

《國語·晉語三》:“惠公既殺裏克而悔之,曰:‘芮也,使寡人過殺我社稷之鎮。’”韋昭註:“鎮,重也。”

漢蔡邕《胡公碑》:“赫赫猗公,邦家之鎮。”

《梁書·宗夬劉坦等傳論》:“此三人者,楚之鎮也。”

11.指根本;基礎。

《國語·晉語五》:“麑退,歎而言曰:‘趙孟敬哉!夫不忘恭敬,社稷之鎮也。賊國之鎮不忠,受命而廢之不信,享一名於此,不如死。’觸庭之槐而死。”

三國魏高堂隆《切諫增崇宮室疏》:“然則士民者,乃國家之鎮也;穀帛者,乃士民之命也。”

12.重地;險要處。

晉張載《劍閣銘》:“惟蜀之門,作固作鎮。”

唐儲光羲《臨江亭五詠》之一:“晉家南作帝,京鎮北為關。”

13.古代稱一地區內最大最重要的名山,主山。

《周禮·夏官·職方氏》:“其山鎮曰會稽。”

孫詒讓正義:“註雲:‘鎮,名山安地德者也’者,《廣雅·釋詁》雲:‘鎮,安也。’《大司樂》‘四鎮’註雲:‘四鎮,山之重大者。’《書·舜典》‘封十有二山’偽孔傳雲:‘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此九州九山,亦並當州重大之山以鎮安地域者,故尊之曰鎮也。”

《書·舜典》:“封十有二山”孔傳:“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

南朝梁元帝《廬山碑》:“廬山者亦南國之德鎮。”

唐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五嶽祭秩皆三公,四方環鎮嵩當中。”

14.周代九服之一。參見“鎮服”、“鎮畿”。

15.古代於邊境重地設鎮,以重兵駐守。後內地亦設。(1)北魏所設鎮,有一部分兼理民政。其長官為鎮都大將。

《魏書·官氏誌》:“詔諸征、鎮都大將依品開府,以置佐吏。”又:“舊制,緣邊皆置鎮都大將,統兵備禦,與刺史同。城隍、倉庫皆鎮將主之,但不治。”(2)唐初所設鎮,為方鎮之始,所置戍邊兵力較少。鎮將隻掌防戍守禦,品秩與縣令相等。中唐起,鎮之地位上升,權力增大,而內地亦相繼設置,其長官為節度使,掌一方軍政大權。參閱《新唐書·兵誌》。(3)明代所設,專掌防守,其長官為總兵。

清代仍之。

《明史·兵誌三》:“正統以後,敵患日多。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初設遼東,宜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參見“鎮臺”。

16.明清時軍隊的編制單位。

清末練新軍,也稱為“鎮”。

17.市鎮;集鎮。亦以之為行政區劃名。

宋高承《事物紀原·州郡方域·鎮》:“宋朝之制,地要不成州而當津會者,則為軍,以縣兼軍使;民聚不成縣而有稅課者,則為鎮或以官監之。”

梁斌《紅旗譜》二九:“把養豬戶和窮人們都串連起來,村連村,鎮連鎮,人多勢力大,一齊擁上去,砸他人措手不及。”

18.舊時亦用以泛稱商業繁盛處。如明清時有景德、朱仙、佛山、漢口等四大鎮。

19.指臉色陰沈,表情嚴肅。

元鄧玉賓《粉蝶兒》套曲:“陪著笑頻哀告。鎮著色下風雹。比這砍柴的形勢惡。”

梁斌《紅旗譜》十一:“運濤故意鎮起臉,裝起大模大樣。”

20.置食物、飲料於冰、冷水中使變涼。如:把西瓜用井水鎮一鎮;冰鎮汽水。

21.猶常;長久。

唐太宗《詠燭》:“鎮下千行淚,非是為思人。”

宋高觀國《祝英臺近》詞:“遙想芳臉輕顰,淩波微步,鎮輸與沙邊鷗鷺。”

清洪昇《長生殿·窺浴》:“鎮相連似影追形,分不開如刀劃水。”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唐音癸籤》卷二十四:‘六朝人詩用鎮字,唐詩尤多,如褚亮“莫言春稍晚,自有鎮開花”之類。韻書:鎮,壓也,亦安之也。蓋有常之義。約略用之代常字,令聲俊耳。’說‘鎮’有常字義是對的,但這個字在口頭和筆頭下已經普遍使用,不能說成是‘令聲俊’的修辭手法。

《癸籤》所引,為褚亮《燭花詩話》。”

22.整,全。

宋王禹偁《北狄來朝頌》:“隴首雲闊,河隍路窮,青塚鎮野,黑山駕空。”

宋羅燁《醉翁談錄·意娘與李生相思賦》:“鎮夕厭厭,休言扁鵲能調藥;終宵悄悄,便做陳摶怎生眠?”錢鍾書《圍城》五:“雨愈下愈大,宛如水點要搶著下地,等不及排行分,我擠了你,你拼上我,合成鎮塊的冷水,沒頭沒腦澆下來。”新版作“整”。

23.指鎮圭之類。

《周禮·春官·天府》:“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

賈公彥疏:“此雲玉鎮,即《大宗伯》雲‘以玉作六瑞’,鎮圭之屬,即此寶鎮也。”

24.鎮星。即土星。

《南史·宋紀上·武帝》:“始義熙九年歲、鎮、熒惑、太白聚東井,至是而關中平。”

唐楊炯《渾天賦》:“五星者,木為重華,火為熒惑,鎮居戊巳,斯為土德。”

25.姓。

明有鎮海。見《萬姓統譜·震韻》。

II

tián

ㄊ〡ㄢˊ

〔《集韻》亭年切,平先,定。〕

通“填”。

《國語·晉語二》:“譬之如室,既鎮其甍矣,又何加焉?”明王禕《跋石鼓臨本》:“岐陽石鼓,三代石刻之僅存於今者。

宋東都時,嘗鑄金鎮其刻文。”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汝州之治諸井,皆以夾錫錢鎮之,每井率數十千。”

阅读:2192

●鎮(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