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端

端字的筆畫:14畫;

(參見耑)

duān

ㄉㄨㄢ

〔《廣韻》多官切,平桓,端。〕

“耑”的今字。

1.正,不偏斜;直,不彎曲。

《禮記·玉藻》:“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遫,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

孔穎達疏:“目容端者,目宜端正,不邪睇而視之。”

《墨子·非儒下》:“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

宋戴埴《鼠璞·樊遲學稼》:“畎欲深而端,畝欲沃以平。”

宋姜夔《續書譜·真》:“懸針者,筆欲極平,自上而下,端若引繩。”

2.理正;平整;校準。

《禮記·曲禮下》:“振書、端書於君前,有誅。”

鄭玄註:“端,正也。”

陳澔集說:“文書簿領已至君前,乃始振拂其塵而端正之。”

《管子·四時》:“端險阻,修封疆,正千伯。”

尹知章註:“路有險阻,理之使端平也。”

《楚辭·蔔居》:“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淮南子·時則訓》:“令官市同度量,鈞衡石,角鬥稱,端權概。”

3.公正;正直。

漢劉向《說苑·至公》:“今棄法背令而釋犯法者,是為理不端,懷心不公也。”

4.指正直的人。

《左傳·昭公六年》:“則有晉鄭,鹹黜不端,以綏定王家。”

杜預註:“為王室去不端直之人。”參見“端人”、“端平”。

5.使正當;使正直。

《禮記·祭統》:“盡其道,端其義,而道生焉。”

漢東方朔《七諫·沈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

6.頂部;鋒尖;末梢。

《禮記·檀弓下》:“柏槨以端,長六尺。”

孔穎達疏:“端,猶頭也。積柏材作槨,並茸材頭,故雲以端。”

《韓詩外傳》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史記·田單列傳》:“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

7.開始。

《禮記·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孔穎達疏:“端,猶首也。”

《孟子·公孫醜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唐韓愈《原道》:“不求其端,不訊其末。”

8.指肇事者。

《墨子·號令》:“慎無敢失火,失火者斬其端。”

孫詒讓間詁:“端,似言失火所始以為事者。”

9.頭緒。

《禮記·禮運》:“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

孔穎達疏:“端,謂頭緒。”

《三國誌·魏誌·郭嘉傳》:“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唐韓愈《李君墓誌銘》:“其說汪洋奧美,關節開解,萬端千緒,參錯重出。”

10.涯涘;邊際。

《莊子·秋水》:“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成玄英疏:“不見水之端涯。”

《後漢書·趙咨傳》:“反素復始,歸於無端。”

李賢註:“端,際也。”

11.先兆;跡象。

《史記·黥布列傳》:“赫至,上變,言布謀反有端,可先未發誅也。”

晉陸機《君子行》:“福鍾恒有兆,禍集非無端。”

清侯方域《鄭氏東園記》:“或曰,凡妖祥之端,必其大者先見,而後小者應之。”

12.方面;種類。

《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

唐杜甫《寒硤》詩:“行邁日悄悄,山谷勢多端。”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一·輔臣殿閣銜》:“但有崇進與斥削二端,更無外補左官之事矣。”

郭沫若《沸羹集·文化界時局進言》:“更就有礙於民主實現者而言,則有犖犖六大端,應請加以考慮。”

13.事由;原委。

《史記·魏公子列傳》:“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漢書·王商傳》:“審有內亂、殺人、怨懟之端,宜窮竟考問。”

唐韓愈《齪齪》詩:“天意固有屬,誰能詰其端?”

14.心緒;思緒。

南朝宋鮑照《代東門行》:“長歌欲自慰,彌起長恨端。”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15.審視;細看。

《戰國策·趙策一》:“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唐薛媛《寫真寄夫南楚材》詩:“欲下丹青筆,先拈寶鏡端。”參見“端詳”。

16.雙手平舉捧物。

《西遊記》第十六回:“你看那眾和尚,搬箱擡籠,搶桌端鍋,滿院裡叫苦連天。”

《紅樓夢》第三五回:“正值襲人端了兩碗菜走進來。”參見“端簡”。

17.引申為把隱藏著的東西公開。大家把問題都端出來。

18.準定;應當。

宋蔡伸《滿庭芳》詞:“佳期在,寶釵鸞鏡,端不負平生。”

宋張元幹《永遇樂》詞:“曲屏端有,吹簫人在,同倚暮雲清曉。”

元羅慶《水調歌頭》詞:“異日再過此,端為解征驂。”

19.古代幾何學上的點。

《墨子·經上》:“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

孫詒讓間詁:“端,即西法所謂點也;體之無序,即西法所謂線也。”

20.古代的禮服。多用於喪祭場合。

《周禮·春官·司服》:“其齊服有玄端素端。”

鄭玄註:“端者,取其正也。”

21.宮殿或京城的正南門。

《文選·左思〈魏都賦〉》:“巖巖北闕,南端逌遵。”

李善註:“凡南方正門,皆謂之端。”參見“端門”。

22.六朝時對幕職的敬稱。

明王誌堅《表異錄·職官》:“六朝稱府幕曰府端,州幕稱州端,節度曰節端,憲司幕曰憲端。”

23.用同“鍛”。

宋嶽珂《愧郯錄》卷十三:“楊太監簡在戎監,嘗得諸李尉府顯忠之族子,謂甲不經火,冷砧則勁可禦矢,謂之冷端。”

24.古代量詞。帛類的長度單位。

《周禮·地官·媒氏》“入幣純帛無過五兩”漢鄭玄註:“五兩,十端也……《雜記》曰:‘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然則每端二丈。”

賈公彥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為一兩,五兩故十端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戎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遺筒中箋布五端。”

《資治通鑒·漢獻帝初平二年》:“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

胡三省註:“布帛六丈曰端。一曰,八丈曰端。按,古以二丈為端。”

宋洪邁《容齋五筆·謂端為匹》:“今人謂縑帛一匹為壹端,或總言端匹。案,《左傳》:‘幣錦二兩。’註雲:‘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二兩,二匹也。’然則以端為匹非矣……若束帛,則卷其帛為二端,五匹遂見十端。”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次日,大爺備了八把點銅壺、兩瓶山羊血、四端苗錦,六簍貢茶,叫人挑著,一直來到葛來官家。”

25.副詞。故意;特地。

《韓非子·飾邪》:“豎穀陽之進酒也,非以端惡子反也。”

王先慎集解:“端,故也。”

《呂氏春秋·疑似》:“明日,端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

宋惠洪《冷齋夜話·荊公鍾山東坡餘杭詩》:“山谷雲,天下清景,初不擇賢愚而與之;然吾特疑端為我輩設。”

26.副詞。恰巧;正好。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後》:“其餘誠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寧前。”

嚴復《救亡決論》:“彼唯有見於近而無見於遠,有察於寡而無察於多,肉食者鄙,端推此輩。”

27.副詞。究竟;到底。

南朝宋鮑照《行藥至城東橋》詩:“容華坐銷歇,端為誰苦辛?”宋陸遊《幽事》詩:“餘年端有幾?風月且婆娑。”

張伯駒《續洪憲紀事詩》之六二:“再起東山成畫虎,圍棋端不救蒼生。”

28.副詞。的確;實在。

宋葛勝仲《臨江仙》詞:“郊外黃埃端可厭,歸來移病香閨。”

明周履靖《錦箋記·賜婚》:“下官端為淑娘姻事,歷盡無數間關。”

劉成禺《洪憲紀事詩》之九十:“湘綺老人端解事,封還官職避彈章。”

29.副詞。全;都。

明張煌言《海師恢復鎮江一路檄》:“歸正反正,端在今日。”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白於玉》:“葬母教子,端賴卿賢。”

30.通“喘”。小聲說話。

《荀子·勸學》:“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楊倞註:“端,讀為喘。喘,微言也。”按,《荀子·臣道》作“喘而言,臑而動”。

31.通“專”。笏;手版。

32.姓。複姓端木的省稱。

明宋濂《端木府君墓誌銘》:“予友端君以善既卒之一年……君諱復初。

以善,其字也。姓端木氏。其先為衛人,出於孔門弟子子貢之裔。今獨以‘端’稱氏者,從省文也。”

阅读:3036

●端(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