狎邪
1.謂行為放蕩,品行不端。
宋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王倫本一狎邪小人,市井無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六:“先公固有隱忍處,何嘗用此等狎邪小人。”
宋周密《齊東野語·王魁傳》:“有妄人託夏噩姓名作《王魁傳》,實欲市利於少年狎邪輩,其事皆不然。”
2.狹斜。小街;曲巷。借指妓院或妓女。
明沈德符《野獲編·果報·守土吏狎妓》:“璧成在南中遊狎邪,所攜金不足,則貸之魏公府,凡數千金。”
明徐霖《繡襦記·汧國流馨》:“爾李氏狎邪而白堅貞之誌,波靡而勵中立之行,是則尤人所難者也。”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列公切不可把這位姨奶奶誤認作狎邪一路。”
阅读:1215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