篸
篸字的筆畫:17畫;
I
cēn
ㄘㄣ
〔《集韻》初簪切,平侵,初。〕
見“篸篸”。
II
zān
ㄗㄢ
〔《廣韻》作含切,平覃,精。〕
〔《廣韻》作紺切,去勘,精。〕
1.用同“簪”。簪子。
南朝梁沈約《江南曲》:“羅衣織成帶,墮馬碧玉篸。”
唐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江作青羅帶,山為白玉篸。”
劉壎《隱居通議·駢儷二》引宋範去非《賀李提舉與再任廣西》:“羅帶碧篸,喜見馬諳於舊路。”
2.用同“簪”。插戴。
唐白居易《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詩:“銀篦穩篸烏羅帽,花襜宜乘叱潑駒。”
前蜀顧敻《酒泉子》詞之五:“雲鬟半墜嬾重篸。”
宋範成大《夔州竹枝歌》之五:“白頭老媼篸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
III
c·n
ㄘㄢˇ
方言。一種竹製盛器。
歐陽山《柳暗花明》一○二:“他撕完了信,又把那些碎片扔進垃圾篸裏,沒有再說什麽。”
葉曙明《賣假藥的老頭》:“我常常看見他獨自一人蹲在門口,非常細心地把烤乾的茶葉渣掃進一個小篸裏。”
阅读:1157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