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解字的筆畫:13畫;
I
jiě
ㄐ〡ㄝˇ
〔《廣韻》佳買切,上蟹,見。〕
1.用刀分割動物或人的肢體。
《左傳·宣公四年》:“宰夫將解黿。”
《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成玄英疏:“解,宰割之也。”
《楚辭·離騷》:“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王逸註:“雖獲罪支解,誌猶不艾也。”
《三國誌·魏誌·陳泰傳》:“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清秋瑾《紅毛刀歌》:“濡血便令骨節解,斷頭不俟鋒刃交。”
2.剖開;鋸開。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伐木》:“雖春夏不蠹,猶有剖析開解之害,又犯時令,非急無伐。”
宋陶穀《清異錄·木》:“同光中,秦隴野人得柏樹,解截為版,成器物置密室中,時芬芳之氣,稍類沈水。”
郭沫若《看了〈抗美援朝〉第二部》:“解木的大鋸是敵人的廢鋼甲。”
3.分割;劃分;分裂。
《國語·魯語上》:“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
韋昭註:“解,削也。”
《淮南子·精神訓》:“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六節。”
高誘註:“八方、中央,故曰九解。”
劉文典集解引俞樾曰:“高註‘九解’有三說,當以‘八方、中央’之義為塙。
《天文篇》:‘天有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方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方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方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方曰陽天。’即此九解矣。解者,分也,謂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為九也。”
《後漢書·仲長統傳》:“怨毒無聊,禍亂並起,中國擾攘,四夷侵叛,土崩互解,一朝而去。”
《西遊記》第二回:“﹝贔風﹞自囟門中吹入六腑,過丹田,穿九竅,骨肉消疏,其身自解。”參見“解體”。
4.渙散;離散。
《禮記·檀弓下》:“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茍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孔穎達疏:“言當解散離貳也。”
《漢書·張耳陳餘傳》:“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
顏師古註:“解,謂離散其心也。”
《新唐書·皇甫鎛傳》:“今承宗削地,程權赴闕,韓弘輿疾討賊,非力能制之,顧朝廷處置能服其心也。若相鎛,則四方解矣。”
5.融化;消散。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水稻》:“二月冰解。”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二》:“及錡(李錡)伏法,京師大霧,三日不解。”
清魏源《聖武記》卷六:“官兵乘冰解,水陸並進克其城。”參見“解凍”。
6.大額的金錢兌散成小額的。
《水滸傳》第三八回:“李逵道:‘我有一錠大銀,解了十兩小銀使用了。’”
7.排解;和解;勸解。
《墨子·號令》:“請有怨仇讎不相解者,召其人,明白為之解之。”
孫詒讓間詁:“請當為諸。
《周禮·地官·調人》鄭眾註雲:‘今二千石以令解仇怨,後復相報,移徙之。’是漢以前,有吏以令為民解怨之法。”
《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範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
司馬貞索隱:“言雖有疑心,然事已和解也。”
唐韓愈《復誌賦》:“居悒悒之無解兮,獨長思而永歎。”
《西遊補》第五回:“今夜美人不快,我三人宛轉解他,不要助悲。”
柳青《銅墻鐵壁》第十七章:“石得富要解他心上的恨。”
8.免除;解除;消除。
《易·繫辭下》:“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
《漢書·孔光傳》:“長(淳於長)犯大逆時,迺始等見為長妻,已有當坐之罪,與身犯法無異。後乃棄去,於法無以解。”
顏師古註:“解,免也。”
晉葛洪《抱樸子·安貧》:“圖畫騏驥以代徒行之勞,遙指海水以解口焦之渴。”
《南齊書·王儉傳》:“叔父僧虔亡,儉表解職,不許;又領太子少傅,本州中正,解丹陽尹。”
清唐甄《潛書·除黨》:“今有良藥,可以一發而解固結之疾。”
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這種服散的風氣,魏,晉,直到隋,唐,還存在著,因為唐時還有‘解散方’,即解五石散的藥方,可以證明還有人吃,不過少點罷了。”
9.禳除;向鬼神祈禱消災。
《莊子·人間世》:“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
郭象註:“巫祝解除,棄此三者,必妙選騂具,然後敢用。”
《淮南子·修務訓》:“是故禹之為水,以身解於陽盱之河。”
高誘註:“為治水解禱,以身為質。”
10.解開;脫下。
《孟子·公孫醜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
《水滸傳》第十五回:“兩個來到泊岸邊,枯樁上纜的小船解了一隻,便扶著吳用下船去了。”
巴金《家》五:“她解下裙子放在床上,然後走到書桌前面。”
11.脫落。
《逸周書·時訓》:“夏至之日,鹿角解。”
《呂氏春秋·古樂》:“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
高誘註:“解,落也。”
漢劉向《列女傳·楚老萊妻》:“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之。”
12.開;開放。
《文子·上德》:“雷之動也萬物啟,雨之潤也萬物解。”
宋歐陽修《錢相中伏日池亭宴會分韻》:“粉籜春苞解,紅榴夏實初。”
《後漢書·任光李忠等傳贊》:“任邳識幾,嚴城解扉。”
李賢註:“解,猶開也。”
清唐甄《潛書·貞隱》:“天地之氣,不能有解而無閉;日月之行,不能有盈而無虧。”
13.明白;理解。
《莊子·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
成玄英疏:“解,悟也。”
《三國誌·魏誌·賈詡傳》:“﹝曹操﹞又問詡計策,詡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金元好問《續小娘歌》:“唱得小娘相見曲,不解離鄉去國情。”
魯迅《三閑集·無聲的中國》:“殊不知這隻要教育普及和交通發達就好,那時就人人都能懂較為易解的白話文。”
14.解釋;講解。
《孟子·公孫醜下》:“燕人畔,王曰:‘吾甚慚於孟子。’陳賈曰:‘王無患焉……賈請見而解之。’”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一:“周(周子充)笑解之曰:‘所謂誌千裏者,正以老驥已不能行,故徒有千裏之誌耳。’”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杜子中﹞問道‘“蜚娥”怎麽解?’聞小姐道:‘此妾閨中之名也。’”魯迅《準風月談·登龍術拾遺》:“登龍是可以當作乘龍解的,於是登龍術便成了乘龍的技術,那是和騎馬駕車相類似的東西了。”
15.特指對古代典籍的註釋,註解。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高誘解《呂覽》、《淮南》。”
《朱子語類》卷一○三:“傳所以解經也,既通其經,則傳亦可無。”
姚華《論文後編》:“解,始《淮南鴻烈解》,《小戴記》亦有《經解》,後屢有解詁之作。”
16.辯解;推辭的理由。
《漢書·灌夫傳》:“將軍乃肯幸臨況魏其侯,夫安敢以服為解!”顏師古註:“解謂辭之也,若今言分疏矣。”
唐韓愈《南海神廟碑》:“又當祀時,海常多大風,將往皆憂慼,既進,觀顧怖悸,故常以疾為解。”
清顧炎武《海上行》:“欲往從之,水波雷駭。幾望見之,以風為解。”
17.通徹;通達。
《莊子·秋水》:“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瀹於不測;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
《淮南子·原道訓》:“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
高誘註:“解,達也。”
18.多貌。參見“解解”。
19.休止;停止。
《竹書紀年》卷下:“﹝穆王﹞西征於青鳥所解。”
《藝文類聚》卷九一引作“西征至於青鳥之所憩”。
《漢書·五行誌上》:“歸獄不解,茲謂追非,厥水寒,殺人。追誅不解,茲謂不理,厥水五穀不收。大敗不解,茲謂皆陰。解,舍也。”
顏師古註引張晏曰:“解,止也。”
宋楊萬裏《答朱侍講》:“伏以春事將中,苦雨未解。”
明高啟《松隱居為戴叔能賦》:“短褐長鑱不解耕,茯苓作食花為酒。”
20.道教語。謂修道者死後,魂魄脫離形骸而成仙。
《史記·封禪書》:“﹝燕人﹞為方僊道,形解銷化。”
裴駰集解引服虔曰:“屍解也。”
《太平廣記》卷五八引前蜀杜光庭《集仙錄·魏夫人》:“所謂屍解者,假形而示死,非真死也……白日解者為上,夜半解者為下。”
《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雲門》:“惟有屍解這門,最是不同。隨他五行,皆可解去。”參見“屍解”。
21.消遣;消磨。參見“解日”。
22.分泌汗液;排泄大小便。
漢王充《論衡·寒溫》:“人中於寒,飲藥行解,所苦稍衰;轉為溫疾,吞發汗之丸而應愈。”
宋周密《齊東野語·食牛報》:“昔年疾傷寒,旬餘不解……今幸汗解矣。”
《石點頭·莽書生強圖鴛侶》:“﹝蓮房﹞隨向假山石畔,蹲下去小解。”
《警世通言·趙太祖千裏送京娘》:“於路隻推腹痛難忍,幾遍要解。”
23.樂曲、詩歌或文章的章節。
晉崔豹《古今註·音樂》:“李延年因胡曲,更進新聲二十八解。”
唐溫庭筠《西州曲》:“一彈三四解,掩抑似含情。”
宋姜夔《淒涼犯》詞序:“予客居闔戶,時聞馬嘶,出城四顧,則荒煙野草,不勝淒黯,乃著此解。”
明方孝孺《讀〈汲冢周書〉》:“《汲冢周書》十卷七十解。”
24.文體名。其文以辨釋疑惑,解剝紛難為主,屬論辯類。
晉張華《博物誌》卷四:“賢者著述曰傳、曰記、曰章句、曰解、曰論、曰讀。”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論》:“夫文有答有解,已各自為一體,統不明言其體,而概謂之論,豈不誤哉?”
25.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取緩解之義。
《易·解》:“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孔穎達疏:“解者,卦名也……《序卦》雲:‘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然則解者險難解釋,物情舒緩,故為解也。”
26.(又讀xiè)武術用語。招架;抵抗。
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一:“昱(錢昱)輕便美秀,太祖授禪,伯父俶遣持貢入闕,賜後苑宴射。時江南使者已先中的,令昱解之,應弦而中。”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摺:“把鋼刀舉起,覷箇明白。他可便難措手,忙架解。”
27.(又讀xiè)武術用語。套數。
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二摺:“你看我橫裏丟,豎裏砍,往上兜,往下拋……馬前劍撲手有三十解。”
《封神演義》第三三回:“﹝黃天祿﹞在馬上賣一個名解,喚做‘丹鳳入崑崙’,一槍正刺中余化左腿。”
28.能夠;會。
晉陶潛《九日閑居》詩:“酒能祛百慮,菊解制穨齡。”
南朝梁簡文帝《棹歌行》:“風生解刺浪,水深能捉船。”
唐李白《月下獨酌》詩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三摺:“古人雲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
29.量詞。回;次。
元馬致遠《集賢賓·思情》套曲:“聽夜雨無情,哨紗窗緊慢有三千解。”
元吳昌齡《張天師》第四摺:“惹下場橫禍飛災,怎支吾這一解。”
30.數學名詞。代數方程中未知數的值。
31.數學名詞。演算方程式;求方程式中未知數的值。
魯迅《墳·科學史教篇》:“治幾何者,能以至簡之名理,會解定理之繁多。”
II
jiè
ㄐ〡ㄝˋ
〔《廣韻》古隘切,去卦,見。〕
1.古代下級向上級行文報告。
《宋書·禮誌二》:“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八月戊子,有司奏:‘雲杜國解稱國子檀和之所生親王,求除太夫人。’”
《魏書·韓顯宗傳》:“近雖仰憑威靈,得摧醜虜,兵寡力弱,擒斬不多。脫復高曳長縑,虛張功捷,尤而效之,其罪彌甚。臣所以歛毫卷帛,解上而已。”
《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四年》引此文,胡三省註曰:“丁度《集韻》:解,居隘翻,聞上也。上,時掌翻。自下而聞於上謂之上。”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四:“官府多用申解二字……詞人上於其長曰解。”
2.唐宋時,凡舉進士者,皆由州縣地方推薦發送入京,稱為“解”。
《新唐書·令狐滈傳》:“滈未嘗舉進士,而妄言已解,使天下謂無解及第,不已罔乎?”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四:“官府多用申解二字……士人獲鄉薦亦曰得解。”
金王仲達《送客》詩:“措足疑無地,捫心幸有天,故人成解後,殘喘見哀憐。”
《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十二年》:“是舉,兩浙轉運司秋試舉人,凡解二百八人。”
3.押送。
宋沈俶《諧史》:“一日所屬,解一賊至,謂此即‘我來也’。”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次日捕人已將江溶解到捕廳。”
太平天國洪秀全《防守浦口詔》:“徵辦糧餉,源源解京。”
4.指被押送的錢糧。
宋葉適《運使王公墓誌銘》:“為部內損積逋,減月解,廣德賑飢,宣州、南康修學養士費皆自出。”
5.代稱解差。
清周亮工《書影》卷八:“至德州,見道旁有捕賊勾當與州解相譟。”
6.典押;押當。
明高明《琵琶記·張公遇使》:“虧他媳婦相看待,把衣服和釵梳都解。”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六老隻得東挪西湊,尋了幾件衣飾之類,往典舖中解了幾十兩銀子。”參見“解庫”。
7.租賃。
《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天色已晚,楊三官人同那妻子和當直去客店,解一房歇泊。”
《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當日天色晚,見一所客店,姊妹兩人解了房,討些飯喫了。”
8.交付。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查察起來,才知道起先那個文書是假的。隻得另外籌了款項解了過去。”
葉聖陶《多收了三五鬥》:“逃荒去,債也賴了,會錢也不用解了,好計策,我們一塊兒去!”
III
xiè
ㄒ〡ㄝˋ
〔《廣韻》胡懈切,去卦,見。〕
〔《廣韻》胡買切,上蟹,匣。〕
1.物體相連接的地方。
《周禮·考工記·弓人》:“今夫茭解中有變焉,故挍。”
鄭玄註:“茭解謂接中也。”
賈公彥疏:“言茭解中,謂弓隈與弓簫角接之處。”
2.指關節、骨骼相連接的地方。
《漢書·賈誼傳》:“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
顏師古註:“解,支節也。音胡懈反。”
3.通“懈”。
《詩·魯頌·閟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管子·弟子則》:“一此不解,是謂學則。”
《史記·留侯世家》:“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
司馬貞索隱:“謂卒將離心而懈怠。”
宋洪邁《容齋三筆·鐘鼎銘識》:“孔悝鼎銘曰‘其勤公家,夙夜不解。’”
4.通“廨”。參見“解署”。
5.通“嶰”。山間溝壑。
6.通“蟹”。
《呂氏春秋·恃君》:“非濱之東,夷穢之鄉,大解、陵魚。”
7.通“澥”。
《漢書·揚雄傳下》:“譬若江湖之雀,勃解之鳥。”
8.通“獬”。參見“解豸”。
9.通“邂”。參見“解逅”。
10.古地名。
春秋周畿內地。
《左傳·昭公二十二年》:“王師軍於氾,於解。”
楊伯峻註:“解,杜雲:‘洛陽西南有大解、小解。’據《續漢書·郡國誌》,大解城在洛陽南,小解城在洛陽西南。”
11.姓。
春秋晉有解狐。見《左傳·襄公三年》。
阅读:3884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