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膏

膏字的筆畫:14畫;

I

gāo

ㄍㄠ

〔《廣韻》古勞切,平豪,見。〕

1.脂肪。

《詩·檜風·羔裘》:“羔裘如膏,日出有曜。”

孔穎達疏:“日出有光,照曜之時,觀其裘色,如脂膏也。”

《楚辭·天問》:“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狶膏棘軸,所以為滑也,然而不能運方穿。”

《水經註·河水三》引晉張華《博物誌》:“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筥,註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然極明,與膏無異。”

2.肥肉;肥。

《易·屯》:“屯其膏,小貞吉。”

高亨註:“膏,肥肉。”

《逸周書·器服》:“食器,甒迤膏候屑。”

《國語·晉語一》:“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不能為膏,而祗罹咎也。”

韋昭註:“膏,肥也。”

《靈樞經·衛氣失常》:“膏者多氣而皮縱緩。”

3.特指燈油。

南朝宋鮑照《秋夜》詩之一:“夜久膏既竭,啟明旦未央。”

唐韓愈《答李翊書》:“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

宋王安石《自州追送朱氏女弟宿木瘤僧舍》詩:“投僧避夜雨,古檠昏無膏。”

4.濃稠的糊狀物。

《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棗》:“案青州有樂氏棗,豐肌細核,多膏,肥美為天下第一。”如:牙膏;雪梨膏;潤膚膏。

5.指物之精華。

漢張衡《南都賦》:“芝房菌蠢生其隈,玉膏滵溢流其隅。”

晉孫綽《遊天臺山賦》:“挹以玄玉之膏,嗽以華池之泉。”

6.甘美。

《周禮·考工記·梓人》:“宗廟之事,脂者、膏者以為牲。”

鄭玄註:“致美味也。”

《山海經·海內經》:“﹝廣都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

郭璞註:“言味好,皆滑如膏。”參見“膏露”。

7.豐潤。

唐韓愈《苦寒》詩:“霜雪頓銷釋,土脈膏且黏。”

宋陳鵠《耆舊續聞》卷十:“所貴於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類是也。”

林紓《〈國朝文〉序》:“外質而中膏,聲希而趣永。”

8.精液。

《莊子·則陽》:“並潰漏發,不擇所出,漂疽疥癰,內熱溲膏是也。”

成玄英疏:“溲膏,溺精也。”一說,虛勞人尿上的肥白沫。見陸德明釋文。

9.古代醫學稱心尖脂肪為“膏”。參見“膏肓”。

II

gào

ㄍㄠˋ

〔《廣韻》古到切,去號,見。〕

1.潤澤,滋潤。

《詩·小雅·黍苗》:“芃芃黍麥,陰雨膏之。”

鄭玄箋:“喻天下之民,如黍苗然,宣王能以恩澤育養之,亦如天之有陰雨之潤。”

《左傳·襄公十九年》:“小國之仰大國也,如百穀之仰膏雨焉。若常膏之,其天下輯睦,豈唯敝邑。”

楊伯峻註:“膏,澤也,潤也。膏雨之膏為形容詞,此為動詞。”

唐白居易《和令狐相公》:“仁風扇道路,陰雨膏閭閻。”

2.灌註塗抹使之美潤或滑潤。

《禮記·內則》:“脂膏以膏之。”

孔穎達疏:“凝者為脂,釋者為膏。以膏沃之,使之香美。”

《水經註·河水三》引晉張華《博物誌》:“﹝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如凝脂,﹞膏車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

元揭傒斯《送畢申達棄官歸養》詩序:“車既膏,馬既秣,凡工為文辭者皆詩以送之。”

明高啟《媯蜼子歌》:“使者遠造廬,雞鳴起膏轄。”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十四章:“往大車上膏油,隻怕蘸的多了。”

3.猶沾溉。借指赴死或受死。

《漢書·蘇武傳》:“空以身膏草野,誰後知之?”

《後漢書·陳龜傳》:“戰夫身膏沙漠,居人首係馬鞍。”

三國魏曹植《離繳雁賦》:“甘充君之下廚,膏函牛之鼎鑊。”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土司·緬甸盛衰始末》:“按麓川之滅,兆於孟養之入訴,其酋父子相繼膏斧鑕矣。”

魯迅《吶喊·兔和貓》:“清早起身,隻見大槐樹下一片散亂的鴿子毛,這明明是膏於鷹吻的了。”

阅读:1692

●膏(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