踠
踠字的筆畫:15畫;
I
w·n
ㄨㄢˇ
〔《廣韻》於阮切,上阮,影。〕
1.人體足脛相連的活動部位。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四:“晉時長安謠曰:秦川城中血沒踠,惟有涼州倚柱看。”
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幽怪二·孝子獲福》:“其母病,掌踠不能動作,上達(謝上達)傭賃以養母。”
2.指馬腳與蹄間相連的屈曲處。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蹄欲得厚而大,踠欲得細而促。”
唐元稹《望雲騅馬歌》:“上前噴吼如有意,耳尖卓立節踠奇。”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四一:“蹄欲得厚而大,踠欲得細而促。”
3.彎曲。
清高層雲《摸魚子·題毛會侯垂竿圖》詞:“煙條故踠斜汀外,半拂燕梢柔櫓。”
II
wò
ㄨㄛˋ
〔《集韻》烏臥切,去過,影。〕
(手足等)猛折而筋骨受傷。
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之一:“何人識章甫,而知駿蹄踠。”
宋歐陽修《自岐江山行至平陸驛五言二十四韻》:“度隘足雖踠,因高目還騁。”參見“踠足”。
阅读:1248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