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
簡體銜字的筆畫:11畫;繁體銜字筆畫:14畫。
(參見啣,銜)
簡體銜字的筆畫:11畫;繁體銜字筆畫:14畫。
(銜,銜)
xián
ㄒ〡ㄢˊ
〔《廣韻》戶監切,平銜,匣。〕
亦作“啣”。亦作“嗛”。
1.馬嚼子。青銅或鐵製,放在馬口內,用以勒馬,控制它的行止。
《莊子·馬蹄》:“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
成玄英疏:“詭銜,乃吐出其勒。”
陸德明釋文:“銜,口中勒也。”
《楚辭·劉向〈九嘆·離世〉》:“斷鑣銜以馳騖兮,暮去次而敢止。”
王逸註:“銜,飾口鐵也。”
唐韓愈《進王用碑文狀》:“其王用男所與臣馬一匹,並鞍銜白玉腰帶一條,臣並未敢受領。”
宋孫光憲《風流子》詞:“金絡玉銜嘶馬,繫向綠楊蔭下。”
2.引申為控制、限制。參見“銜勒”、“銜羈”。
3.含在嘴裡;用嘴咬著。
《墨子·非攻下》:“赤烏銜珪,降周之岐社。”
南朝宋鮑照《三日》詩:“鳧鶵掇苦薺,黃鳥銜櫻梅。”
宋蘇軾《武昌山上聞黃州鼓角》詩:“清風弄水月銜山,幽人夜渡吳王峴。”
《水滸傳》第一○六回:“水底下鑽出十數人來,都是口銜著一把蓼葉刀。”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另有一個戰士,他的嘴裏還銜著敵人的半塊耳朵。”
4.指喝、飲。參見“銜酒”。
5.引申為玩味。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6.心中懷著。
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學賦》:“吞悲欣於得失,銜哀樂於春秋。”參見“銜恤”、“銜悲”。
7.感念。
宋蘇軾《謝觀音晴文》:“某等共銜不報之恩,願頌難名之德。”參見“銜知”、“銜恩”。
8.包含;籠罩。
唐韓愈《南山》詩:“參參削劍戟,煥煥銜瑩琇。”參見“銜淚”。
9.夾雜;嵌,鑲嵌。
唐康駢《劇談錄·說方士》:“既而大役工徒,所出者皆銜石礦。”
清葉廷琯《吹網錄·明潞王畫蘭石刻》:“虎邱塔下有畫蘭石碣銜壁間。”
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十二章:“阿潮吃過半碗雞蛋炒飯後,就獨自坐在一塊銜在樹根中間的石頭上納悶。”
10.猶藏。
唐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翁望見文書銜袖,果信不疑。”
清黃宗羲《明司馬淡若張公傳》:“公銜疏袖中入白堂官。”
11.銜接;相連。
《楚辭·天問》:“鴟龜曳銜,鯀何聽焉?”遊國恩纂義引周拱辰曰:“鯀睹鴟龜曳尾相銜,因而築為長堤高城,參差綿亙,亦如鴟龜之曳尾相銜者然。”
唐劉禹錫《管城新驛記》:“門銜周道,牆蔭行桑。”
茹誌鵑《收穫時節》:“船頭銜著船尾,緩緩的搖著櫓在水裏行著。”
12.遵奉;領受。
《禮記·檀弓上》:“仕弗與共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鬥。”
《管子·形勢解》:“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
《公羊傳·僖公八年》“先王命也”漢何休註:“銜王命,會諸侯。”
宋林逋《寄解州學士》詩:“館職久銜疏舊地,郡符重剖枉名公。”
13.懷恨。
《漢書·酷吏傳·義縱》:“上怒曰:‘縱以我為不行此道乎?’銜之。”
前蜀杜光庭《虯髯客傳》:“此人天下負心者,銜之十年,今始獲之。”
明何景明《中州人物誌》:“瑾聞而銜之,景明乃謝病歸。”
周素園《貴州民黨痛史》第二篇第六章:“《西南報》主張正義,攻提督徐印川,印川銜之。”
14.官階,官銜。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李稹﹞官至司封郎中懷州刺史,與人書劄,唯稱隴西李稹而不銜。”
宋陳鵠《耆舊續聞》卷四:“先朝郎官兼脩日歷者,銜上但稱兼著作,無郎字。”
《花月痕》第四八回:“韓彜著予太子少傅銜,實授建威將軍。”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的家庭》:“同時得到滿清提督銜的共四位,其中有一沈洪富,便是我祖父。”
阅读:1217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