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無成
【成語】:一事無成
【拼音】:yī shì wú chéng
【解釋】:連一樣事情也沒有做成。指什麽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無成就。
【出處】: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詩:“鬢毛不覺白毿毿,一事無成百不堪。”
【示例】:員乃投鏡於地,痛哭曰:“~,雙鬢已斑,天乎,天乎!”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七十二回
【近義詞】:一無所成、一竅不通、勞而無功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毫無成就
【英文】:accomplied nothing
【日文】:何ひとつ成果がない
【法文】:n'aboutir à rien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一省郎官官運不佳,事事都不順心,隻好借故去遊玩京國寺散心,他在寺中做了一個夢,夢見老和尚說他第一世是唐玄宗時代的劍南安撫巡官,第二世是唐憲宗的西蜀書記,他仿佛記起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無成。於是就離開宦海出家
(一事無成,一事無成)
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一摺:“我怎肯一事無成兩鬢斑。”
清納蘭性德《送蓀友》詩:“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無成已如此。”
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若與此輩理論,可以被牽連到白費唇舌,一事無成,也就是白活一世,於己於人,都無益處。”
阅读:3948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