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
疏字的筆畫:12畫;
I
shū
ㄕㄨ
〔《廣韻》所葅切,平魚,生。〕
1.開浚;開通。
《國語·周語下》:“夫天地成而聚於高,歸物於下。疏為川谷,以導其氣。”
韋昭註:“疏,通也。”
《左傳·成公十六年》:“塞井夷竈,陳於軍中,而疏行首。”
杜預註:“疏行首者,當陳前決開營壘為戰道。”
宋孔平仲《夏旱》詩:“安得疏江擁三峽,餘波末流灌百城。”
《清史稿·怡賢親王允祥傳》:“仍疏趙北、苑家二口以防沖決。”
2.分開;分散。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敵積,故可疏;盈,故可虛。”
《淮南子·道應訓》:“知伯圍襄子於晉陽,襄子疏隊而擊之,大敗知伯。”
高誘註:“疏,分也。”疏,一本作“疏”。
《新唐書·南詔傳下》:“雨矢射王師。
威疏軍行,向矢所發叢射之。”
3.分賜;分給。
《晏子春秋·問上十九》:“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貴之。”
漢桓寬《鹽鐵論·毀學》:“今人主張官立朝以治民,疏爵分祿以褒賢。”
4.分布;陳列。
《楚辭·九歌·湘夫人》:“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
王逸註:“疏,布陳也。”
漢揚雄《太玄·玄首》:“三位疏成。”
司馬光集註引宋衷曰:“疏,布也。”疏,一本作“疏”。
《文選·左思〈魏都賦〉》:“綺井列疏以懸蔕,華蓮重葩而倒披。”
李周翰註:“疏,布也。”
5.鬆弛,解除。
漢王褒《四子講德論》:“減膳食,卑宮觀,省田官,損諸苑,疏繇役,振乏困。”
《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王琇接書,來獄中疏了貴人戴的枷。”
6.洗滌,清除。
《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
韋昭註:“疏,滌也。”
《文選·孫綽〈遊天臺山賦〉》:“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李善註引賈逵《國語》註:“疏,除也。”
7.撤退。
《國語·晉語四》:“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而去之。”
韋昭註:“疏,徹也。”
8.疏遠,不親近。
《荀子·修身》:“諂諛者親,諫爭者疏。”
《韓詩外傳》卷九:“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
《舊唐書·李密傳》:“魏武將求九錫,荀彧止而見疏。”
宋周煇《清波別誌》卷上:“況余靖,自來與範仲淹義分絕疏,猶以朋黨坐。”
《明史·余珊傳》:“正德之世,大臣日疏,小人日親,致政事乖亂。”
9.指離間,使疏遠。
唐劉肅《大唐新語·極諫》:“臣聞陳平事漢祖,謀疏楚之君臣,乃用黃金七十斤,行反間之術。”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一卷第一章:“二十幾歲的人,難道不曉得賣業是先要‘盡盡’親疏內外的老規例嗎?”
10.輕視。
《史記·伍子胥列傳》:“﹝吳王﹞益疏子胥之謀。”
《文選·揚雄〈長楊賦〉》:“於是後宮賤玳瑁而疏珠璣。”
李善註引《廣雅》:“疏亦賤也。”
11.冷淡;淡漠。
《後漢書·班超傳》:“超既西,先至於窴。
廣德禮意甚疏。”
隋王通《中說·禮樂》:“子謂薛收善接小人,遠而不疏,近而不狎,穨如也。”
宋陸遊《南堂雜興》詩:“燕欲委巢雛盡去,扇猶在手意先疏。”
《西遊記》第六三回:“那呆子意懶情疏,徉徉推托。”
12.遠親。亦泛指關係疏遠的人。
《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而弗可損益也。”
孔穎達疏“親謂大功以上,疏謂小功以下。”
《管子·形勢解》:“子婦不失其常,則長幼理而親疏和。”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王長史(王濛)嘗病,親疏不通。”一本作“疏”。
唐韓愈《示兒》詩:“主婦治北堂,膳服適戚疏。”
清陳確《儉葬說》:“孟子‘不以天下儉其親’,謂不當厚於疏而反薄於親耳,非傾家厚葬之謂也。”
13.粗糙。亦指粗食。
《詩·大雅·召旻》:“彼疏斯粺,胡不自替?”鄭玄箋:“疏,麤也,謂糲米也。”
《禮記·玉藻》:“客飧,主人辭以疏。”
鄭玄註:“疏之言麤也。”
宋文天祥《與中書祭酒知贛州翁丹山書》:“某退歸以來……飯疏飲水,自求吾誌。”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二:“吾貴為尚書,何如秀水朱十,以七品官歸田,飯疏飲水,多讀萬卷書也。”
14.指粗布。
《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衡乃著布單衣、疏巾。”
15.稀疏;稀少。
《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高亨註:“疏,稀疏,不密。”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深耕穊種,立苗欲疏。”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三代政暇,文翰頗疏。”
唐杜牧《雪中書懷》詩:“孤城大澤畔,人疏煙火微。”
魯迅《書信集·致楊霽雲》:“久疏問候,想動定一切佳勝?”
16.疏忽;鬆懈。
《墨子·雜守》:“池外廉有要、有害,必為疑人,令往來行夜者射之,誅其疏者。”
《韓非子·五蠹》:“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則為強國制矣。”
宋司馬光《除皇伯宗諤》:“間由思慮之疏,麗於文法之禁。”
宋陸遊《病少愈偶作》詩:“遇事始知聞道晚,抱痾方悔養生疏。”
17.生疏;不擅長。
《後漢書·儒林傳序》:“然章句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
晉陶潛《詠荊軻》:“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宋王安石《寶應二三進士見送乞詩》詩:“慚君車蓋如平昔,不笑謀生萬事疏。”
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序》:“鬥幼失學,疏於經史,而好遊山水。”
18.疏陋;淺薄。
《後漢書·孔融傳》:“融負其高氣,誌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三國魏嵇康《幽憤詩》:“咨予不淑,嬰累多虞。匪降自天,寔由頑疏。”
宋王安石《憶昨詩示諸外弟》詩:“材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遐相睎。”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說林》:“意卓而辭躓者,潤丹青於妙筆;辭豐而學疏者,資卷軸於腹笥。”
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序》:“自揆桐昧疏學,就其所知者錄之,得歟失歟,以俟來悊。”
19.粗略;不精密。
《晉書·律曆誌中》:“史遷造《太初》,其後劉歆以為疏,復為《三統》。”
《新唐書·李適之傳》:“適之性疏,信其言,他日從容為帝道之。”
《文獻通考·經籍一》:“《七略》雖疏而不濫,若班氏步步趨趨,不離於《七略》,未見其失也。”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說林》:“主義理者,拙於辭章;能文辭者,疏於徵實。”
20.粗拙;粗劣。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誄碑》:“杜篤之誄,有譽前代。
《吳誄》雖工,而他篇頗疏。”
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蓋工藝之疏,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21.迂闊;不切實際。
《禮記·檀弓下》:“天則不雨而望之愚婦人,於以求之,毋乃已疏乎?”孔穎達疏:“言其疏遠於道理矣。”
宋戴復古《寄章泉先生趙昌父》詩:“近者李侍郎,直言遭逐去。人皆笑其疏,君獨有詩句。”
清顧炎武《日知錄·九州》:“然則謂《禹貢》九州,為盡虞夏之疆域者,疏矣。”
22.久;長遠。
《孟子·公孫醜上》:“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
趙岐註:“言王政不興久矣。”
《淮南子·氾論訓》:“體大者節疏,蹠距者舉遠。”
高誘註:“疏,長。”
《漢書·晁錯傳》:“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顏師古註:“疏亦闊遠也。”
唐駱賓王《和孫長史秋日臥病》:“霍第疏天府,潘園近帝臺。”
清龔自珍《哭鄭八丈》詩:“別離剛歲換,問訊訝春疏。”
23.大。
漢揚雄《太玄·首》:“方州部家,三位疏成。”
範望註:“疏,大也。言陰陽乘三統為方州部家大數,則三統之位乃大成也。”
24.遲緩;遲鈍。
《文選·陸機〈演連珠〉》:“臣聞柷敔希聲,以諧金石之和;鼙鼓疏擊,以節繁弦之契。”
李善註引《廣雅》:“疏,遲也。”
宋陸遊《聞新雁有感》詩:“才本無多老更疏,功名已負此心初。”參見“疏數”。
25.空虛;貧乏。
宋陸遊《晨坐道室有感》詩:“一缽青精便有餘,世間萬事總成疏。”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樂仲》:“然家計日疏,居二十年,割畝漸盡,竟不能畜僮僕。”
26.爽朗;超逸。
三國魏劉劭《人物誌·八觀》:“微忽必識,妙;美妙不昧,疏也。”
劉炳註:“心致昭然,是曰疏朗。”
晉向秀《思舊賦》序:“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誌遠而疏,呂心曠而放。”
27.鮮明貌。參見“疏疏”。
28.雕刻;刻畫。
《周禮·春官·典瑞》:“駔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斂屍。”
孫詒讓正義:“謂六玉之內,唯璧、琮更刻鏤之,使兩面疏通。”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爾乃懸棟結阿,天窗綺疏。”
張載註:“疏,刻鏤也。”
《後漢書·梁冀傳》:“窗牖皆有綺疏青瑣,圖以雲氣仙靈。”
李賢註:“綺疏謂鏤為綺文。”
29.指窗戶。
《史記·禮書》:“刻鏤文章,所以養目也;疏房床笫幾席,所以養體也。”
司馬貞索隱:“疏謂窗也。”
《文選·張協〈七命〉》:“方疏含秀,圓井吐葩。”
呂向註:“疏,窗也。”疏,一本作“疏”。
隋江總《詠雙闕》:“象闕連馳道,天宇照方疏。”
唐駱賓王《同崔駙馬曉初登樓思京》詩:“綺疏低晚魄,鏤檻肅初寒。”
前蜀韋莊《撫盈歌》:“鳳縠兮鴛綃,霞疏兮綺寮。”
30.通“蔬”。泛指蔬菜。
《荀子·富國》:“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然後葷菜百疏以澤量。”
《通典·職官八》:“﹝上林苑令丞﹞掌諸苑囿池沼種植疏果藏冰之事。”
袁枚《隨園詩話》卷六引清金質夫《遊張園》詩:“欹危瘦竹扶衰步,高下疏畦下晚晴。”
31.通“梳”。梳子。
《急就篇》卷三:“鏡奩疏比各異工。”
顏師古註:“櫛之大而麤,所以理鬢者,謂之疏,言其齒稀疏也。”
32.通“梳”。引申為梳理。
《漢書·揚雄傳下》:“當此之勤,蓬頭不暇疏,飢不及餐。”
唐駱賓王《遊靈公觀》詩:“斷風疏晚竹,流水切危弦。”
33.通“疋”。赤腳。
《淮南子·道應訓》:“子佩疏揖,北面立於殿下。”
高誘註:“疏,徒跣也。”
34.通“搜”。搜索;搜尋。
明文震亨《長物誌·禽魚》:“丹林綠水,豈令凡俗之品闌入其中。故必疏其雅潔可供清玩者數種,令童子愛養餌飼。”參見“疏捕”。
35.姓。
漢有疏廣。見《漢書》本傳。
II
shù
ㄕㄨˋ
shū
ㄕㄨ
〔《廣韻》所去切,去禦,生。〕
1.分條記錄或分條陳述。
《墨子·號令》:“諸可以便事者,亟以疏傳言守。”
《漢書·杜周傳》:“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
顏師古註:“疏謂分條也。”
唐元稹《唐故朝議郎侍禦史河南元君墓誌銘》:“己雖遊千裏,貿費毫釐,未嘗不疏之於書,還啟先太君,下示仲、叔、季。”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促織》:“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序言》:“三年前,偶當講述此史,自慮不善言談,聽者或多不憭,則疏其大要,寫印以賦同人。”
2.奏章。
《漢書·賈誼傳》:“誼數上疏陳政事,多所欲匡建。”
唐杜甫《秋興》詩之三:“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宋蘇洵《史論》下:“﹝班固﹞之傳周勃也,汗出洽背之恥不載焉,見之《王陵傳》;傳董仲舒也,議和親之疏不載焉,見之《匈奴傳》。”
《明史·楊漣傳》:“漣遂抗疏劾忠賢,列其二十四大罪。”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七七:“我焚文字公焚疏,補紀交情為紀公。”
3.指上奏章。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鄉貢》:“大曆中,楊綰疏請復舊章,貴全乎實。”
《明史·張芹傳》:“給事中竇明言事下獄,芹疏救之。”
4.指闡釋經書及其舊註的文字。
唐玄宗《〈孝經〉序》:“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數句,一句之內意有兼明,具載則文繁,略之又義闕,今存於疏,用廣發揮。”
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各宗派的大師,都想解釋所尊奉的經典……經疏愈積愈臃腫,學徒愈學愈迷惑。”
5.引申為闡釋。
宋任伯雨《述懷》詩:“問夜欲自勞,百疏竟何益。”
清蔡焯《〈史通通釋〉舉例》:“釋之為用,析節而疏其義。”
6.指書信。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
唐杜甫《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詩:“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
宋蘇軾《答孫誌康書》:“即日奉疏,少通哀誠。”
清陳確《答張考夫書》:“硜硜略具前疏,率此附寄,殊不盡。”
7.僧道拜懺時所焚化的祈禱文。
唐賈島《宿贇上人房》詩:“朱點草書疏,雪平麻履蹤。”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道場罷,眾僧請夫人燒疏。”
《醒世姻緣傳》第四回:“﹝晁大舍﹞勉強梳了頭,到家堂中燒疏送神。”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秋》:“雲儀紙馬,則道院送疏。”
8.舊時募化用的簿冊。
明陶宗儀《輟耕錄·嶽鄂王》:“蓋忠臣烈士,每詔條有致祭之文;豈狂子野僧,攙國典出募緣之疏。”
9.指捐款。
茅盾《賽會》:“‘地戲’不過幾個人穿了做戲的‘行頭’走走罷了,夾在‘會’裏無非硬湊一個名目,主事人們好借此多‘寫’幾塊錢‘疏’。”
阅读:3911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