阼
阼字的筆畫:7畫;
zuò
ㄗㄨㄛˋ
〔《廣韻》昨誤切,去暮,從。〕
1.大堂前東面的臺階。天子、諸侯、大夫、士皆以阼為主人之位。臨朝覲、揖賓客、承祭祀,升降皆由此。
《禮記·冠義》:“故冠於阼,以著代也。”
鄭玄註:“阼,謂主人之北也。”
孔穎達疏:“阼,是主人接賓之處。”
《呂氏春秋·安死》:“其設闕庭為宮室,造賓阼也若都邑。”
《文選·潘嶽〈籍田賦〉》:“結崇基之靈趾兮,啟四塗之廣阼。”
李善註引《說文》:“阼,主階也。”一說東序,大堂的東墻。
清黃宗羲《答萬季野喪禮雜問》:“若《士昏禮》,舅席在阼,西面;姑席在房戶外之西,南面。”
清俞樾《群經平議·儀禮一》:“適子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加有成也”:“按註中‘階’字衍文也。上文行三加之禮皆在東序少北,不在阼階,此所謂阼者,即是東序。”
清俞樾《群經平議·禮記四》:“凡經單言阼不言阼階者皆謂東序。”
2.借指帝位。
《禮記·文王世子》:“成王幼,不能蒞阼。”
鄭玄註:“蒞,視也,不能視阼階行人君之事。”
《史記·孝文本紀》:“辛亥,皇帝即阼,謁高廟。”
張守節正義:“主人階也。”
《新唐書·李靖傳》:“太宗踐阼,授刑部尚書。”
章炳麟《與簡竹居書》:“若施易以言君位,其地有四:內朝則兩階間為鄉;祭祀則主階為阼;治朝則門屏之門為寧;《覲禮》不下堂而見諸侯,則牖戶之間為扆。四者,皆王位也。”
3.同“祚”。國運。
《三國誌·蜀誌·先主傳》:“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於地。”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曰:‘魏阼所以不長。’謝以為名言。”
4.通“胙”。祭肉。參見“阼俎”。
阅读:1181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