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磬

磬字的筆畫:16畫;

qìng

ㄑ〡ㄥˋ

〔《廣韻》苦定切,去徑,溪。〕

“硜”的今字。

1.古代打擊樂器。狀如曲尺。用玉、石或金屬製成。懸掛於架上,擊之而鳴。

《詩·商頌·那》:“既和且平,依我磬聲。”

《左傳·襄公十一年》:“凡兵車百乘,歌鐘二肆,及其鎛、磬,女樂二八。”

杜預註:“鎛、磬,皆樂器。”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禮異》:“引其宣城王等數人後入,擊磬,道東北面立。”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釋俗》:“樂石有磬。”

谷斯範《新桃花扇·打爛這狗賊鬍子》:“按照古禮,奏起琴、瑟……鐘、磬等樂器。”

2.適宜製磬的美石。

《書·禹貢》:“泗濱浮磬。”

孔傳:“泗水涯水中見石,可以為磬。”

孔穎達疏:“此石可以為磬,故謂之浮磬也。”

《漢書·地理誌上》:“貢璆、鐵、銀、鏤、砮、磬。”

顏師古註:“磬,磬石也。”

3.寺院中召集眾僧用的雲板形鳴器或誦經用的缽形打擊樂器。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興福·慧元》:“卒後有人入武當山下見之,神色甚暢,寄語寺僧,勿使寺業月廢。自是寺內常聞空中應時有磬聲,依而集眾,未嘗差失。”

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宋陸遊《冬朝》詩:“聖賢雖遠《詩》《書》在,殊勝鄰翁擊磬聲。”自註:“釋氏謂銅缽為磬。”

明胡侍《真珠船·磬》:“今釋氏所擊銅缽,亦謂之磬。”

《人民文學》1981年第3期:“他隻會種菜、打柴、掃地、上香、添燈、擊磬。”

4.南齊時報更用的響器。後因以借指時鐘。

明胡侍《真珠船·磬》:“南齊易更鼓為鐵磬。”

聞一多《初夏一夜底印象》詩:“銅舌的報更的磬,屢次安慰世界,請他放心睡去……世界那肯信他哦!”

5.彎腰。表示謙恭。

《禮記·曲禮上》“立如齊”漢鄭玄註:“磬且聽也。”

孔穎達疏:“磬者謂屈身如磬之折殺。”

6.泛指身形曲折如磬。

劉師培《〈新方言〉後序》:“身傾於前謂之磬。”

7.形容鳴聲如擊磬。

8.放馬疾馳。參見“磬控”。

9.古死刑之一。懸而縊殺。

《禮記·文王世子》:“公族其有死罪,則磬於甸人。”

鄭玄註:“縣縊殺之曰磬。”

《隋書·刑法誌》:“五曰死刑五:一曰磬……五曰裂。”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六:“自隋以前,死刑有五,曰磬、絞、斬、梟、裂。”

10.副詞。方言。適才。

11.通“俔”。譬如,如同。

《詩·大雅·大明》“俔天之妹”毛傳:“俔,磬也。”

陸德明釋文:“《韓詩》作磬。磬,譬也。”

朱熹集傳:“俔,磬也……《說文》雲:‘俔,譬也。’孔氏曰:‘如今俗語譬喻物曰磬作然也。’”馬瑞辰通釋:“《韓詩》作磬,通借字也。

漢世通借作磬已久,人皆知磬之為譬,故毛公以今釋古,《韓詩》遂從今字作磬耳。

《正義》曰:‘蓋如今俗語譬喻物雲磬作然也。’是唐時猶通以磬作為譬。”

12.通“罄”。空,中空。

《淮南子·覽冥訓》:“磬龜無腹。”

高誘註:“磬,空也。”

13.通“罄”。盡,罄盡。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摺:“房舍又無,米糧又磬。誰支持?誰接應?”

14.通“罄”。全;遍。參見“磬地”。

15.通“罄”。形容聲音堅致。

《禮記·樂記》:“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

鄭玄註:“磬當為罄,字之誤也。”按,《釋名·釋樂器》:“磬,罄也,其聲罄罄然堅緻也。”

16.通“謦”。輕聲咳嗽。參見“磬欬”。

阅读:1327

●磬(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