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馘

馘字的筆畫:17畫;

I

guó

ㄍㄨㄛˊ

〔《廣韻》古獲切,入麥,見。〕

亦作“聝”。

1.古代戰爭中割取所殺敵人或俘虜的左耳以計數獻功。

《詩·大雅·皇矣》:“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毛傳:“馘,獲也。不服者殺而獻其左耳曰馘。”

孔穎達疏:“罪其不聽命服罪,故取其耳以計功也。”

《左傳·宣公二年》:“囚華元,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2.指所割下的耳朵。

《詩·魯頌·泮水》:“矯矯虎臣,在泮獻馘。”

鄭玄箋:“馘,所格者之左耳。”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秋七月丙申,振旅,愷以入於晉。獻俘、授馘,飲至、大賞,徵會討貳。”

唐陳子昂《奏白鼠表》:“執馘獻俘,期在不遠。”

3.指俘虜。

《左傳·成公三年》:“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

4.斷,割。

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荊揚烏合,一朝崩解,塞川滿野,馘耳截鼻,以千萬計,不可勝數。”

《新唐書·隱太子建成傳》:“嘗循行北邊,遇賊四百出降,悉馘其耳縱之。”

5.誅戮;消滅。

唐蔣防《幻戲誌》:“自是誅蕩精怪,掃馘兇妖,所在以救人為誌。”

明唐寅《許旌陽鐵柱記》:“誅龍蛇以安江流,馘魅魑以定民生。”

II

ㄒㄩˋ

〔《集韻》況壁切,入錫,曉。〕

臉,臉面。

《莊子·列禦寇》:“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

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黃馘,謂面黃熟也。”

阅读:1295

●馘(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