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
宣字的筆畫:9畫;
xuān
ㄒㄩㄢ
〔《廣韻》須緣切, 平仙, 心。 〕
1.古代帝王的大室。
《說文·宀部》: “宣, 天子宣室也。”
段玉裁註: “蓋謂大室。 如璧大謂之‘瑄’也。”
2.廣;大。
漢焦贛《易林·井之恒》: “方喙宣口, 聖智仁厚, 釋解倒懸, 國家大安。”按, 同書《小畜之噬嗑》作“方喙廣口”。
3.引申為侈大;驕縱。 參見“宣驕”。
4.周遍, 普遍。
《詩·大雅·公劉》: “篤公劉, 於胥斯原。 既庶既繁, 既順迺宣, 而無永歎。”
毛傳: “宣, 遍也。”
《管子·小匡》: “公宣問其鄉裏而有考驗。 乃召而與之坐, 省相其質, 以參其成功成事。”
尹知章註: “宣, 遍也。 遍問其鄉裏之人。”
《楚辭·王褒〈九懷·通路〉》: “宣遊兮列宿, 順極兮仿徉。”
王逸註: “遍歷六合視眾星也。”
明戴良《題劉凝之騎牛圖》詩: “劉公作令天聖間, 民物熙熙德化宣。”
5.宣布;傳布;公開說出。
《書·臯陶謨》: “日宣三德, 夙夜浚明有家。”
孔傳: “宣, 布。”
晉木華《海賦》: “若乃偏荒速告, 王命急宣……一越三千, 不終朝而濟所屆。”
唐韓愈《順宗實錄一》: “二十四日宣遺詔, 上縗服見百寮。 二十六日即位。”
明李贄《豫約·早晚鐘鼓》: “號令一宣, 則百萬齊聲, 山川震沸。”
《紅樓夢》第一○三回: “趙堂官便轉過一副臉來, 回王爺道: ‘請爺宣旨意, 就好動手。 ’”如: 心照不宣。
6.顯示;宣揚。
《書·顧命》: “昔君文王武王, 宣重光, 奠麗陳教, 則肄肄不違, 用克達殷, 集大命。”
孔傳: “言昔先君文武, 布其重光。”
孫星衍疏: “宣者, 《詩·淇澳》釋文引《韓詩》雲: 顯也。”
漢班固《〈兩都賦〉序》: “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
唐韓愈《順宗實錄三》: “佩詩禮之明訓, 宣忠孝之弘規。”
7.顯明;彰明。
《荀子·解蔽》: “宣而成, 隱而敗, 闇君無之有也。”
三國魏曹植《贈徐幹》詩: “亮懷璵璠美, 積久德愈宣。”
清章學誠《與朱少白論文》: “道隱晦而難宣, 故須文辭以達之。”
8.疏通;疏導。
《詩·大雅·綿》: “迺疆迺理, 迺宣迺畝。”
《左傳·昭公元年》: “臺駘能業其官, 宣汾洮, 障大澤, 以處大原。”
杜預註: “宣, 猶通也。”
《國語·周語上》: “川壅而潰, 傷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 為民者宣之使言。”
宋曾慥《類說·修真秘訣》: “若解風寒, 宣血脈, 消邪氣, 引藥勢, 不過於酒也。”
9.謂發散;疏散。
《左傳·昭公元年》: “於是乎節宣其氣。”
杜預註: “宣, 散也。”
唐韓愈《與華州李尚書書》: “親近藥物方書, 動作步趨, 以致和宣滯, 為國自愛, 副鄙陋拳拳之心。”
10.宣泄;抒發。
漢劉楨《贈徐幹》詩: “誰謂相去遠, 隔此西掖垣。 拘限清切禁, 中情無由宣。”
宋蘇軾《次韻答王定國》: “每得君詩如得書, 宣心寫妙書不如。”
11.協和;協調。
《書·盤庚》: “汝不憂朕心之攸困, 乃鹹大不宣乃心, 欽念以忱, 動予一人。”
孫星衍疏: “宣乃心謂和乃心也……汝大不和衷敬思以誠信感動我也。”一說, 謂宣布。 見孔傳及蔡沈集傳。
漢馬融《長笛賦》: “簫管備舉, 金石並隆;無相奪倫, 以宣八風。”
晉陸機《文賦》: “其會意也尚巧, 其遣言也貴妍;暨音聲之叠代, 若五色之相宣。”
唐韓愈《送權秀才序》: “權生之貌, 固若常人耳, 其文辭引物連類, 窮情盡變, 宮商相宣, 金石諧和。”
12.指帝王的詔書, 命令或旨意。
《敦煌變文集·韓擒虎話本》: “後(候)楊素到來, 別有宣至。
衾虎拜舞謝恩, 走出朝門, 私宅憩歇。”
13.指樞密院所行的文書。
《資治通鑒·後唐潞王清太元年》: “己卯, 徙成德節度使範延光為天雄節度使, 代漢瓊;徙潞王從珂為河東節度使, 兼北都留守;徙石敬瑭為成德節度使。 皆不降制書, 但各遣使臣持宣監送赴鎮。”
胡三省註: “宣, 樞密院所行文書也。”參見“宣底”。
14.宣召。
宋王明清《揮麈三錄》卷二: “外祖曾空青以江南轉運使來攝府事應辦, 忽宣至行宮。”
《西遊記》第三十回: “國王準奏, 叫宣, 把妖宣至金階。”京劇《渡陰平》第三場: “大太監: 啟奏陛下, 左將軍張翼回朝, 午門候旨。
劉禪: 宣他進宮。”
15.用同“喧”。 聲音大而嘈雜。
元關漢卿《西蜀夢》第一摺: “一個鞭挑魂魄去, 一個人和的哭聲回。 宣的個孝堂裏關美髯, 紙播□漢張飛。”參見“宣宣”。
16.方言。 謂質地鬆軟或內部膨脹。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齒部》“齒齲”原註: “此證由風熱客手足二經而成。 初起牙齦宣腫覺痛, 遇風痛甚。”農諺: 草死苗活地發宣。 如: 這饅頭真宣。
17.長度單位。 古代一尺三又三分之一寸, 稱宣。
《周禮·考工記·車人》: “半矩謂之宣。”
鄭玄註: “半矩, 尺三寸三分寸之一, 人頭之長也。”
18.盡。
《管子·四稱》: “固其武力, 宣用其力。”參見“宣力”、“宣備”。
19.謂頭髮黑白相雜。
宋魏了翁《臨江仙·範遂寧生日和所惠詞韻報之》詞: “秋風吹髮半成宣。”參見“宣髮”。
20.指宣紙。 如: 玉版宣;虎皮宣。 參見“宣紙”。
21.謚號用字。
《逸周書·謚法》: “聖善周聞曰宣。”
漢蔡邕《獨斷》卷下: “聖善同文曰宣。”
宋葉適《崇國趙公謚宣簡議》: “謹按謚法: 善問周達曰宣, 壹德不懈曰簡, 宜謚曰: 宣簡。”
22.直徑六寸之璧。
《爾雅·釋器》: “璧大六寸謂之宣。”
郝懿行義疏: “宣者, 《釋文》雲宣如字, 本或作瑄, 音同。
郭引《漢書·郊祀誌》雲‘有司奉瑄玉’。
孟康註: ‘璧大六寸謂之瑄。 ’《類聚》引《爾雅》正作瑄。 瑄俗字也。”
23.姓。
漢有宣秉。 見《後漢書》本傳。
阅读:7521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