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
嗣字的筆畫:13畫;
sì
ㄙˋ
〔《廣韻》祥吏切,去誌,邪。〕
1.繼承君位。
《書·舜典》:“帝曰:‘格汝舜……汝陟帝位。’舜讓於德,弗嗣。”
《南齊書·鬱林王紀》:“中軍將軍新安王,體自文皇,睿哲天秀,宜入嗣鴻業,永寧四海。”
唐柳宗元《六逆論》:“宋襄嗣而子魚退,乃亂。”
2.君位或職位的繼承人。
《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
杜預註:“嗣,續其職者。”
《後漢書·王閎傳》:“宮車晏駕,國嗣未立。”
唐柳宗元《封建論》:“歷於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3.子孫;後代。
《書·大禹謨》:“罰弗及嗣,賞延於世。”
《晉書·王濬傳》:“昔漢高定業,求樂毅之嗣。”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段氏》:“寧絕嗣,不令送眼流眉者忿氣人也!”葉聖陶《隔膜·一生》:“伊公公說伊命硬,招不牢子息,怎不絕了他一門的嗣。”
4.過繼。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段氏》:“段日益老,諸侄朝夕乞貸……段思不能給其求,而欲嗣一侄,則群侄阻撓之。”
清沈覆《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余堂伯父素存公早亡,無後,吾父以余嗣焉。”
5.繼承;接續。
《詩·大雅·思齊》:“太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毛傳:“嗣太任之美音,謂續行其善教令。”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清水》:“故東川有清河之稱,相嗣不斷。”
金王若虛《送呂鵬舉赴試序》:“子以經學嗣名師之傳而為後生之倡者,有年矣。”
6.次,第二。
7.隨後,後來。
三國魏曹操《蒿裏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後十餘年,忠烈果自領偏師,戰功甚偉,嗣殉難廬州。”
郭孝成《湖南光復紀事》第三節:“嗣以漢陽失利,各敢死隊奮往前敵,拋擲炸彈,轟斃清兵達三千人。”
茅盾《子夜》十六:“查瑞典商與政府接洽借款之傳聞,本年六月間,本會即已註意;嗣經一再調查,知此項傳聞,並未成為事實。”
8.通“司”。主持;掌管。
《荀子·哀公》:“所謂大聖者……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識。”
王先謙集解:“《大戴記》作‘若天之司,莫之能職’。司與嗣,職與識,蓋亦聲借字耳,其義則司、職皆訓主也。”
9.姓。
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姓氏》:“嗣氏,衛嗣君之後。”
阅读:1508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