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嗄

嗄字的筆畫:13畫;

I

shà

ㄕㄚˋ

〔《廣韻》所嫁切,去禡,生。〕

〔《廣韻》於犗切,去夬,影。〕

1.聲音嘶啞。

《老子》:“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前蜀貫休《寄棲白大師》詩之一:“月苦蟬聲嗄,鐘清柿葉乾。”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考弊司》:“一獰人持刀來……秀才大嗥欲嗄。”

張天翼《脊背與奶子》三:“長太爺的肺臟差點兒沒給爆破,他嗄著嗓子咆哮:‘再打!’”

2.代詞。猶什麽。表示否定。

《儒林外史》第三六回:“今年沒有生意,家裏也要吃用,沒奈何賣了,又老遠的路來告訴我做嗄?”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俊夜叉》:“我要丟個乾乾淨,看你嗄法把我治!”

3.舊時僕役對主人、下級對上級的應諾聲。

《說嶽全傳》第二八回:“楊虎即令:‘帶進來!’兩邊軍士應一聲‘嗄’,即將牛臯推至面前。”

清李漁《奈何天·分擾》:“[淨小旦:]吩咐各營將校,擺齊陣伍,就此前行。[眾:]嗄!”

II

á

ㄚˊ

1.嘆詞。表示反詰或驚訝。

《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師曰:‘大善知識,豈無方便?’光瞪目曰:‘嗄!’”明湯顯祖《邯鄲記·生寤》:“嗄!好怪,好怪,連我白鬚鬍子那裏去了?”

《說嶽全傳》第二八回:“嗄!難道這裏是沒有地方官的麽?”清翟灝《通俗編·語辭》引《龐居士傳》:“龐婆走田中,告其子龐大曰:‘汝父死矣。’龐大曰:‘嗄!’停鉏脫去。”

2.嘆詞。表示省悟。

《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上》:“周太祖聽得使者傳示王峻這話,豁然省悟,將手自提其耳,言曰:‘嗄!幾敗乃事!’”清洪昇《長生殿·覓魂》:“貧道楊通幽,為許上皇尋覓楊妃魂魄,特出元神,到處遍求。如今先到那裏去者?[思科]嗄,有了,且慢自叫閶闔,輕幹玉殿,索先去赴幽冥,大索黃泉。”

III

a

˙ㄚ

1.助詞。表示強調、肯定或辯解。

明吾邱瑞《運甓記·姑病求醫》:“我那丈夫嗄!你如今不能盡三釜之養!”

《紅樓夢》第一○四回:“就是他死,也該叫我見見,說個明白,他死了也不抱怨我嗄!”

《紅樓夢》第一○四回:“不是嗄!大凡成仙的人,或是肉身去的,或是脫胎去的。”

2.助詞。方言。表示疑問或反詰。

《海上花列傳》第一回:“教我那價去見我娘舅嗄?”

《海上花列傳》第三回:“吃酒末阿有啥勿好意思說嗄?”

IV

xià

ㄒ〡ㄚˋ

1.見“嗄飯”。

2.見“嗄程”。

阅读:1356

●嗄(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