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
簡體決字的筆畫:6畫;繁體決字筆畫:7畫。
(決,決)
I
jué
ㄐㄩㄝˊ
〔《廣韻》古穴切,入屑,見。〕
“夬”的被通假字。
1.排除壅塞,疏通水道。
《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
《孟子·告子上》:“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禹﹞寫流沙於西隅,決弱水於北漢。”
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濬決河洛,則百川通流。”
《金史·哀宗紀上》:“遣完顏麻斤出等部民丁萬人,決河水衛京城。”
2.謂掘堤放水。
《左傳·成公十五年》:“登丘而望之,則馳騁而從之,則決睢澨,閉門而登陴矣。”
《戰國策·趙策一》:“遂戰,三月不能拔,因舒軍而圍之,決晉水而灌之。”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五節度使討魏州,王武俊來救,引水以圍……遂令決水。”
宋程大昌《演繁露·滎澤》:“決滎澤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
3.沖破堤岸;堤岸潰破。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
《漢書·溝洫誌》:“孝武元光中,河決於瓠子。”
宋曾鞏《本朝政要策·黃河》:“自是之後言治河者尤眾……有以為宜空水沖以縱其決,穿漕渠以通其勢者。”
《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德稱﹞慌忙起身看時,喫了一驚,原來河口決了。”徐興業《金甌缺》第一章:“他好像決了堤的河水漫無邊際地談起來。”
4.指堤岸潰破之處,決口。
《史記·河渠書》:“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沔水二》:“襄陽太守胡烈有惠化,補塞堤決,民賴其利。”
清戴名世《贊理河務僉事陳君墓表》:“今盡築上流,是下決未塞而上壅先潰也。”
5.引申指撥開;剖開。
唐白居易《鴉九劍》詩:“不如持我決浮雲,無令漫漫蔽白日。”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其盜坐棄市,令密使人決腹視之。”
6.穿通。
漢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而我軍過之,若駭鯨之決細網,奔兕之觸魯縞。”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正始寺》:“爾乃決石通泉,拔嶺巖前,斜與危雲等並,旁與曲棟相連。”
7.張開。
《周禮·考工記·梓人》:“銳喙決吻。”
孫詒讓正義:“謂口銳利而脣開張也。”
《文選·揚雄〈甘泉賦〉》:“天閫決兮地垠開,八荒協兮萬國諧。”
李善註:“決,亦開也。”
明徐渭《牡丹賦》:“柔須夜殷,怒苞曉決。”
梁斌《播火記》四五:“這時,他心頭的憤恨,直想決口而出。”
8.斷;斷裂。
《禮記·曲禮上》:“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
《屍子》卷下:“飛鳥鎩翼,走獸決蹄。”
《淮南子·說山訓》:“故決指而身死,或斷臂而顧活。”
9.引申為截斷。
《戰國策·秦策三》:“今君相秦,計不下席,謀不出廊廟,坐制諸侯,利施三川,以實宜陽,以決羊腸之險,塞太行之口。”
10.斷絕;完畢。
《穀梁傳·襄公十年》:“戍鄭虎牢。其曰鄭虎牢,決鄭乎虎牢也。”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燕之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
《三國誌平話》卷中:“夏侯敦言:‘此處倘有軍,吾不能歸許昌。’言未決,前面無三裏地,柳樹下,有三千軍。”
廬隱《海濱故人》二:“悠悠不決之學潮,至茲告一結束。”
11.引申指決裂。
峻青《女英雄孫玉敏》:“那時候,她的主意是如果萬一張賢斌不出來,她就把他罵一頓鬧決了,從此以後她不承認他是她的舅舅。”
12.決斷;決定。
《易·夬》:“夬,決也,剛決柔也。”
《荀子·強國》:“觀其朝廷,其朝閑,聽決百事不留,恬然無治者,古之朝也。”
《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漢使安國少季諭王、王太後入朝,令辯士諫大夫終軍等宣其辭,勇士魏臣輔其決。”
顏師古註:“助令決策也。”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清魏源《聖武記》卷五:“王大臣懲前敗,亦皆言藏地險遠,不決進兵議。”
13.分辨;判斷。
《禮記·曲禮上》:“失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宋秦觀《韓愈論》:“別白黑陰陽,要其歸宿,決其嫌疑,此論事之文。”
明馮夢龍《智囊補·閨智·柴克宏母》:“括唯不知兵,故易言兵;克宏未嘗言兵,故深於兵。
趙母知敗,柴母知勝,皆以其父決之,異哉!”清朱克敬《瞑庵雜識》卷一:“先是,湘陰彭莪為舉業有名,羅典主講嶽麓書院,雅愛之。闈後呈所作,羅決其必售。”
14.較量;決定勝負。
唐高邁《濟河焚舟賦》:“冀桑榆之未晚,得雌雄之一決。”如:決一勝負。
15.判決。
《禮記·曲禮上》:“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史記·酷吏列傳》:“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亭疑法。”
清黃軒祖《遊梁瑣記·三麻子》:“諸僕之聞風遠颺者,就獲五人,送諸縣,擬以欺主律決之。”
16.責打。
《北齊書·封隆之傳》:“帝遂決馬鞭百餘。放出,又遣高阿那肱重決五十,幾至於死。”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六:“決二十放還。
朝宗至晚始蘇,脊上青腫。”
元秦簡夫《剪髮待賓》第二摺:“自從陶侃當下這箇信字,拿錢到家中,被他母親痛決了一場。”
《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六年》:“小犯則決,大犯則誅。”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尊官命褫婦衣,決臀三十。”
17.處死犯人。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劉大娘子當日往法場看決了靜山大王,又取其頭去祭獻亡夫並小娘子及崔寧。”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摺:“將賊徒問成死罪,登時決,不待深秋。”
《紅樓夢》第一○八回:“今年雖是緩決人犯,明年不知可能減等。”參見“決刑”。
18.果斷。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將義》:“將者不可以不智勝。”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恥辱者,勇之決也。”
李善註:“勇士當於此果決之。”
《雲笈七籤》卷七八:“能久服者,令人體氣壯勇,一人當百,誌意剛決,心力無敵。”
《三國演義》第十八回:“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輒行。”
19.副詞。必然;一定。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元白樸《梧桐雨》第一摺:“你試向天宮打聽,他決害了些相思病。”
《二刻拍案驚奇》卷九:“﹝素梅﹞要叫聲龍香,又想他決在家裏,那裏在外邊聽得。”
魯迅《書信集·致蕭軍》:“就是寫咖啡館跳舞場罷,少爺們和革命者的作品,也決不會一樣。”
20.同“趹”、“駃”。參見“決驟”。
21.通“抉”。挖出;挑出。
《史記·刺客列傳》:“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22.通“抉”。揭發。
《新唐書·李勉傳》:“始調開封尉,汴州水陸一都會,俗厖錯,號難治,勉摧姦決隱為有名。”
23.通“抉”。撬開;舉。參見“決植”。
24.通“抉”。選取。參見“決善”。
25.通“抉”。古代射箭時套在大拇指上的骨質套子,以便鉤弦。俗稱扳指。
26.通“抉”。指射箭的動作。
《荀子·君道》:“君射則臣決。”
《尉繚子·兵教上》:“既陳,去表百步而決,百步而趨,百步而騖,習戰以成其節。”參見“決拾”。
27.通“訣”。辭別,如別。
《史記·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時,與我決於傳舍中。”
宋洪邁《夷堅丙誌·王八郎》:“吾與汝不可復合,今日當決之。”
清孫濤《全唐詩話續編》卷下:“祖雍請於使者曰:‘之問有妻子,幸使決。’”
28.通“訣”。訣竅。
《列子·說符》:“衛人有善數者,以決喻其子。”
《三國誌·吳誌·吳範傳》:“﹝孫權﹞以範為騎都尉,領太史令,數從訪問,欲知其決。
範秘惜其術,不以至要語權。”
29.古水名。參見“決水”。
II
xuè
ㄒㄩㄝˋ
〔《廣韻》呼決切,入屑,曉。〕
迅疾貌。
《莊子·逍遙遊》:“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唐馬戴《贈別北客》詩:“決去如征鳥,離心空自勞。”
宋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雙翎決將起,眾葉紛自舉。”
III
quē
ㄑㄩㄝ
〔《集韻》苦穴切,入屑,溪。〕
通“缺”。
破裂。
《莊子·讓王》:“﹝曾子﹞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河水二》:“尚有二十六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相依而還。”參見“決鼻”。
阅读:3092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