攣
簡體攣字的筆畫:10畫;繁體攣字筆畫:23畫。
(攣,攣)
I
luán
ㄌㄨㄢˊ
〔《廣韻》呂員切,平仙,來。〕
1.牽繫不斷;連綴。
《易·中孚》:“九五:有孚攣如,無咎。”
孔穎達疏:“攣如者,相牽繫不絕之名也。”
《漢書·敘傳上》:“既繫攣於世教矣,何用大道為自眩曜?”
《太平廣記》卷三七六引唐戴孚《廣異記·鄭會》:“於溝中得其屍,失頭所在。又聞語雲:‘頭北行百餘步,桑樹根下者也。到舍,可以穀樹皮作線攣之。’”明陸采《懷香記·畢姻封錫》:“伉儷恩濃,唱隨道始,赤繩早攣雙踵。”
2.抽搐,痙攣。
《素問·皮部論》:“其(邪)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
王冰註:“攣,急也。”
唐元稹《望雲騅馬歌》:“肉綻筋攣四蹄脫,七馬死盡無馬騎。”
宋王安石《洪範傳》:“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
3.卷曲不能伸展。
《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先生曷鼻,巨肩,魋顏,蹙齃,膝攣。”
《後漢書·楊彪傳》:“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足攣,不復行。”
宋王安石《贈陳君景初》詩:“攣足四五年,下針使之走。”
《清史稿·孝義傳·崔長生》:“﹝崔長生﹞生而瘖,手又攣。”
II
liàn
ㄌ〡ㄢˋ
〔《集韻》龍眷切,去線,來。〕
同“戀”。
阅读:885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