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絜

絜字的筆畫:12畫;

I

xié

ㄒ〡ㄝˊ

〔《廣韻》胡結切,入屑,匣。〕

亦作“揳”。

1.用繩量度筒形物體的粗細。

《莊子·人間世》:“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

清戴名世《〈黃崑圃稿〉序》:“其大者絜之百圍,然或軸解拳曲,則亦過之不顧。”

2.衡量。

《史記·陳涉世家》:“嘗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隋王通《中說·禮樂》:“絜名索實,此不可去其為帝,實失而名存矣。”

明張煌言《鄉薦經義·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短長》:“且王者之於民,等勢絜量,以為意之所轉耳。”

3.通“挈”。提持;帶領。

宋葉適《孫永叔墓誌銘》:“父修職郎述,始絜君於學,東南師友多聚其家。”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不一載,其一兄二妹,亦絜家來。”

4.河名。古代黃河自孟津以北所分的九條支流之一。

《爾雅·釋水》:“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九河。”

II

jié

ㄐ〡ㄝˊ

〔《廣韻》古屑切,入屑,見。〕

1.麻一束。見《說文·糸部》。

2.通“潔”。清潔。

《詩·小雅·楚茨》:“濟濟蹌蹌,絜爾牛羊,以往烝嘗。”

《文選·束晰〈補亡詩〉之一》:“馨爾夕膳,絜爾晨飧。”

李善註:“絜,鮮靜也。”

宋洪邁《夷堅乙誌·承天寺》:“是間佛剎頗絜,士大夫來者多就館。”

3.使清白。

《史記·樂毅列傳》:“忠臣去國,不絜其名。”

4.指廉潔。

晉劉陶《告廬江郡教》:“徵士杜君,德懋行絜。”

5.修整。

《荀子·不茍》:“君子絜其辯(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類焉者合矣。”

楊倞註:“絜,修整也。”

阅读:1604

●絜(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