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符字的筆畫:11畫;
fú
ㄈㄨˊ
〔《廣韻》防無切,平虞,奉。〕
1.古代憑證符券、符節、符傳等信物的總稱。
《管子·輕重乙》:“令富商蓄百符而一馬,無有者取於公家。”
郭沫若等集校引安井衡曰:“符,券也。貸財於人,符券及百者,使之獻馬一匹,無有馬者,買之公家。”
《戰國策·秦策三》:“穰侯使者,操王之重,決裂諸侯,剖符於天下,征敵伐國,莫敢不聽。”
鮑彪註:“符,信也,謂軍符。
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漢文紀》雲:‘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索隱》雲:‘《漢舊儀》,銅虎符發兵,竹使符出入徵發。’”
《韓非子·守道》:“為符,非所以豫尾生也,所以使眾人不相謾也。”
《呂氏春秋·上德》:“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為符,約曰:‘符合聽之。’”
《東觀漢記·郭丹傳》:“從宛人陳洮買符入函谷關。”
2.票證;單據。
唐皮日休《新秋即事》詩之一:“酒坊吏到常先見,鶴料符來每探支。”
《新唐書·宇文融傳》:“玄宗以融為覆田勸農使,鉤檢帳符,得偽勳亡丁甚眾。”
《金瓶梅詞話》第六七回:“伯爵道:‘哥若肯下顧,二十兩銀子就勾了,我寫個符兒在此。’”
3.蓋有官府印信的下行公文的一種。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符者,孚也。徵召防偽,事資中孚,三代玉瑞,漢世金竹,末代從省,易以書翰矣。”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銓曹》:“至於官員不充,省符追人赴京參選,遠州皆率衣糧以相資送。”
《新唐書·百官誌一》:“凡上之逮下,其制有六:一曰制……六曰符,省下於州,州下於縣,縣下於鄉。”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符》:“符者,漢時有印文書。”
4.指拘票。
清吳熾昌《客窗閑話初集·俞生》:“入室臥,見二役持符來,以鐵索鎖之行。”
5.謂向下屬發出命令或通知。
《北史·裴宣傳》:“並符出兵之鄉,其家有死於戎役者,皆使招魂復魂,祔祭先靈,復其年租調。”
唐韓愈《張君墓誌銘》:“度支符州,折民戶租,歲徵綿六千屯。”
宋王安石《信州興造記》:“公從賓佐,案行隱度,符縣調富民水之所不至者夫錢戶七百八十。”
6.符合;相同。
漢王粲《公宴》詩:“克符周公業,奕世不可追。”
唐韓愈《祭裴太常文》:“朝廷之重,莫過乎禮……兄皆指陳根源,斟酌通變,莫不允符天旨,克協神休。”
《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張員外聽說,正符了夢中之言,打開包裹看時,卻是一副盔甲在內,和這口劍。”
巴金《家》二八:“這跟你平日的言行完全不符。”
7.徵兆。
《戰國策·秦策三》:“豈非道之符,而聖人所謂吉祥善事與?”
《淮南子·本經訓》:“是故明於性者,天地不能脅也;審於符者,怪物不能惑也。”
《後漢書·皇後紀序》:“妖倖毀政之符,外姻亂邦之跡,前史載之詳矣。”
宋葉適《上寧宗皇帝劄子》:“臣聞欲占國家盛衰之符,必以人材離合為驗。”
8.特指帝王受命的徵兆。
漢董仲舒《賢良策一》:“臣聞天之所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史記·張丞相列傳》:“魯人公孫臣上書言漢土德時,其符黃龍當見。”
晉桓溫《薦譙元彥表》:“伏惟大晉,應符禦世。”
9.應驗;效驗。
晉向秀《難〈養生論〉》:“肴糧入體,不逾旬而充,此自然之符,宜生之驗也。”
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劄子》:“故功德之殊,垂光錫祚,舄奕繁衍,久而彌昌者,蓋天人之理,必至之符。”
10.一種預言未來的神秘文書。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光武先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自關中奉《赤伏符》,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清顧炎武《日知錄·兩漢風俗》:“漢自孝武表章‘六經’之後,師儒雖盛而大義未明,故新莽居攝,頌德獻符者遍於天下。”
11.符書;符籙。
晉葛洪《抱樸子·遐覽》:“鄭君言,符出於老君,皆天文也。
老君能通於神明,符皆神明所授。”
《魏書·術藝傳·王早》:“趙氏求救於早,早為占候,並授一符,曰……佩此符。”
唐王建《贈溪翁》詩:“看日和仙藥,書符救病人。”
羅石賢《斑鳩子叫了》二:“如今一個師公一路符,一個時辰一本經。”
12.法度;法則。
漢劉向《說苑·君道》:“懸琴於城門,以為寡人符;不補旒,以為寡人戒。”
《文選·陸機〈辨亡論上〉》:“戰守之道,抑有前符,險阻之利,俄然未改,而成敗貿理,古今詭趣,何哉?”李善註:“符,猶法也。”
13.指效法。
《文選·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惟王建國,惟典命官,上協星象,下符川嶽。”
李善註引《春秋漢含孳》:“故三公象五嶽,九卿法河海。三公在天法三臺,九卿法北鬥。”
14.作物的橫行。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三:“乃布種……七寸為壟,五寸為符,終畝為符二十,為壟千二百,壟從符橫。”
15.確實。
南朝宋鮑照《蒜山被始興王命作》詩:“高薄符好蒨,藻駕及時遊。”
黃節補註引《說文》:“符,信也。”
錢仲聯校:“宋本‘符’下註,一作浮。”
16.表面的,外露的。參見“符采”。
17.符號。如:音符;休止符。
18.通“孚”。參見“符甲”。
19.通“苻”。草名。
《管子·地員》:“其山之梟,多桔符榆。”
郭沫若等集校引張佩綸曰:“符當作苻。
《釋草》:‘苻,鬼目。’郭註:‘今江東有鬼目草,莖似葛,葉員而毛,子如耳璫也,赤色叢生。’”
20.通“柎”。草木子房。
《山海經·西山經》:“其上多丹木,其葉如穀,其實大如瓜,赤符而黑理。”
畢沅校正:“符,借為柎也。”
21.姓。
阅读:2882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