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
即字的筆畫:7畫;
jí
ㄐ〡ˊ
〔《廣韻》子力切,入職,精。〕
1.就食。
《易·鼎》:“鼐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高亨註:“《說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義。”
2.就;接近;靠近。
《詩·衛風·氓》:“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鄭玄箋:“即,就也。”
《史記·吳王濞列傳》:“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
司馬貞索隱:“即者,就也。”
唐李景亮《李章武傳》:“雖弘道自高,惡為潔飾,而容貌閑美,即之溫然。”
何其芳《樓》:“那裏的高樓常出現在我的夢裏,可望不可即。”
3.至,到。
《素問·氣交變大論》:“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也。”
王冰註:“即,至也。”
南朝梁庾肩吾《亂後行經吳郵亭》詩:“青袍異春草,白馬即吳門。”
清李漁《窺詞管見》十五:“此等結法最難,非負雄才具大力者不能即。”
4.乘;登。
《史記·河渠書》:“泥行蹈毳,山行即橋。”
裴駰集解引徐廣曰:“《屍子》曰‘山行乘樏’。”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人熊》:“人熊在山,能即舟害人。”
5.尋求。
宋王安石《上張太傅書》之一:“有寒餓之疾,始憮然欲出仕,往即焉,而乃幸得,於今三年矣。”
清徐增《而庵詩話》卷二:“摩詰純乎妙語,絕無跡象可即。”
6.迎合;符合。
《韓非子·孤憤》:“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惡,固其所自進也。”
清方苞《與吳見山書》:“僕平生於得意之友不敢以私幹,而政令之不即人心者必以告。”
7.依附;附著。
南朝梁範縝《神滅論》:“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六章第一節:“他提出了‘形神相即’的觀點,就是說精神和形體相互結合……精神依賴於形體,不能離形體而獨立存在。”
8.按照;依據。
唐元稹《樂府古題序》:“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復倚旁。”
清章學誠《校讎通義·校讎條理》:“校書之時,遇有疑似之處,即名而求其編韻,因韻而檢其本書。”
9.就是。
《左傳·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宋劉延世《孫公談圃》卷上:“趙學究即趙普也。”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解決人民內部的問題,‘使用的方法,是民主的即說服的方法,而不是強迫的方法。’”
10.指當時,當天。亦表示以後不久的時間。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八:“即,猶今人言即今也。”
翟灝《通俗編·時序》:“日之相近,或亦以‘即’言之。”
11.連詞。假若。
《左傳·昭公十二年》:“即欲有事,如何?”
《漢書·西南夷傳》:“即以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聖王不以勞中國,宜罷郡,放棄其民,絕其王侯勿復通。”
顏師古註:“即猶若也。”
宋曾鞏《太祖皇帝總敘》:“即材可用,雖讎不廢;不可用,雖光顯矣,不處以勢。”
12.連詞。儘管;即使。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瘦即瘦,比舊時越模樣兒好否?”魯迅《花邊文學·倒提》:“倒提著雞鴨走過租界就要辦……即順提也何補於歸根結蒂的命運。”
13.連詞。則。
《墨子·非樂上》:“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
漢賈誼《過秦論》:“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
《明史·施邦曜傳》:“我受之,即彼得以乘間而嘗我,我則示之以可欲之門矣。”
14.介詞。當。
南朝齊謝朓《賦貧民田》詩:“即此風雲佳,孤觴聊可命。”
15.介詞。就在。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即其帳中斬宋義頭。”
明馮夢龍《智囊補·語智·昭陵》:“文德皇後既葬,太宗即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
《清史稿·禮誌九》:“若先出師疆埸,即軍前命為大將軍者,則命正、副使齎敕印往。”
16.副詞。便;就。
《戰國策·楚策一》:“﹝蘇秦﹞即陰與燕王謀,破齊共分其地。”
《三國演義》第一○五回:“﹝魏延﹞向所以不即反者,懼丞相耳。”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西北二十裏後,即已漸入高原。”
17.副詞。特;隻。
《孟子·梁惠王上》:“晉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18.燭頭之燼。
《禮記·檀弓上》“夏後氏堲周”唐陸德明釋文:“《管子》雲:‘左手執燭,右手折即。’即,燭頭燼也。”今本《管子·弟子職》作“右手正櫛”。
19.通“蝍”。參見“即且”。
20.古代法律術語。
元沈仲緯《刑統賦疏·例分八字》:“以、準、皆、各、其、及、即、若,此八字系《刑統賦》諸條為例之事……即者,條雖同而首別陳,謂文盡而復生,意盡而復明,條與上文同而事與文異。”
21.姓。
《廣韻·入職》:“即,亦姓。
《風俗通》:漢有單父令即賣。”
阅读:1176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