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
剡字的筆畫:10畫;
I
y·n
〡ㄢˇ
〔《廣韻》以冉切,上琰,以。〕
“覃”的被通假字。亦作“掞”。“錟”的被通假字。
1.削;削尖。
《易·繫辭下》:“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孔穎達疏:“楫必須纖長,理當剡削,故曰剡木也。”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而君器物鍾磬自若。”
南朝宋鮑照《石帆銘》:“乃剡乃剷,既刳既斮。”
唐柳宗元《天對》:“折篿剡筳,午施旁豎。”
《清史稿·天文誌二》:“又為長方橫表……復剡其兩端令銳,以指地平圈之度分。”
2.銳利。
《楚辭·九章·橘頌》:“曾枝剡棘,圓果摶兮。”
王逸註:“剡,利也。”
晉葛洪《抱樸子·窮達》:“離光非燧人不熾,楚金非歐冶不剡。”
3.舉,舉起。
《荀子·強國》:“視可,司間,案欲剡其脛而以蹈秦之腹。”
王念孫《讀書雜誌·荀子五》:“謂起其脛以蹈秦之腹也。”
《漢書·賈誼傳》:“發憤快誌,剡手以沖仇人之匈。”
4.舉薦。
宋葉適《祭史太師文》:“昔公剡士,十有五輩;或至或否,均受其賚。我不知公,公亦薦我。”
宋嶽珂《桯史·吳畏齋謝贄啟》:“它日又特剡,亟稱之於廟堂。”
《明史·夏嘉遇傳》:“則今日事敗,興邦安得逃其罰?且不罰已矣,反從而超陟之。是臣彈章適為薦剡,國家有如是法紀哉!”
5.通“燄”。謂其勢熾盛。
《國語·晉語二》:“喪亂有小大,大喪大亂之剡也,不可犯也。”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謙部》:“剡,假借為燄。”
《新唐書·劉文靜傳》:“喪亂方剡,非湯、武、高、光不能定。”
清周亮工《書影》卷三:“方禍之剡,權璫熾焰,人宜無敢近者。”
6.通“燄”。灼。
漢王充《論衡·雷虛》:“夫雷,火也,火氣剡人,人不得無跡。”
7.通“緂”。參見“剡麻”。
II
shàn
ㄕㄢˋ
〔《廣韻》時染切,上琰,禪。〕
1.古縣名。在今浙江嵊縣西南。
2.水名。參見“剡溪”。
阅读:776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