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通

通字的筆畫:10畫;

tōng

ㄊㄨㄥ

〔《廣韻》他紅切,平東,透。〕

1.到達;通到。

《國語·晉語二》:“道遠難通,望大難走。”

韋昭註:“通,至也。”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金元好問《緱山置酒》詩:“西望洛陽城,大路通平津。”

喬典運《村魂》:“張家村前邊有一條公路,往南通地區,往北通縣城。”

2.通行;沒有阻塞可以通過。

《孫子·地形》:“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

晉陶潛《桃花源記》:“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宋樓鑰《送孫子祥赴新昌主簿》詩:“一子丞鄰封,川陸通舟車。”

楊朔《三千裏江山》第四段:“炸得厲害呀!三天兩天通一次車。”

3.流通;交換。

《周禮·〈考工記〉序》:“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

《荀子·儒效》:“通財貨,相美惡,辯貴賤,君子不如賈人。”

唐韓愈《送鄭尚書赴南海》詩:“貨通師子國,樂奏武王臺。”

4.共用;互通。

《禮記·內則》:“外內不共進,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

清方苞《高善登妻方氏墓誌銘》:“視道希兄弟如近親,喜憂必告,時通有無。”

5.往來;交好。

《左傳·隱公元年》:“惠公之季年,敗宋師於黃,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始通也。”

《漢書·季布傳》:“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清戴名世《胡以溫家傳》:“每上官行部至宣府,聞以溫名,多欲見之,輒閉戶弗與通。”

6.串通;勾結。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侵細民。”

唐韓愈《處士盧君墓誌銘》:“河南尹與人有仇,誣仇與賊通,收掠取服。”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張以敬﹞因與賊通,約為內應。”

7.開闢;疏通。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開通道路,毋有障塞。”

清魏源《觀物吟》之七:“始皇竟築萬裏城,隋帝竟通千裏漕。”

8.謂開設;設置。

《漢書·何武傳》:“成帝欲修辟雍,通三公官,即改禦史大夫為大司空。”

顏師古註:“通,開也,謂更開置之。”參見“通道”。

9.連接;連通。

《逸周書·大聚》:“教茅與樹藝,比長立職,與田疇皆通。”

孔晁註:“通,連比也。”

唐李商隱《無題》詩:“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遊黃山日記後》:“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

10.指連同。

唐牛僧孺《玄怪錄·董慎》:“審通數日額角癢,遂踴出一耳,通前三耳,而踴出者尤聰。”

宋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五:“予凡三歸安陸,大為搜訪……僅獲五百十卷,通舊藏凡千一百卷,江氏遺書具此矣。”

《水滸傳》第十二回:“楊誌便把高太尉不容復職,使盡錢財,將寶刀貨賣,因而殺死牛二的實情通前一一告稟了。”

11.通奸。

《左傳·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

宋王銍《默記》卷下:“如論杜曾家事,通嫂婢有子,曾出知曹州,即自縊死。”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白蓮教》:“後有愛妾與門人通,覺之,隱而不言。”

馬識途《夜譚十記》第六記:“明娶不行,可以暗通嘛。於是……幹起偷雞摸狗的勾當來。”

12.施行;實行。

《易·繫辭上》:“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

《禮記·郊特牲》:“四方年不順成,八蠟不通,以謹民財也。”

孫希旦集解:“通猶行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當此之世,賢智並列,良將行其師,賢相通其謀,然困於阻險而不能進。”

13.通報,傳達。

《穀梁傳·僖公二十八年》:“曹伯襄復歸於曹……其曰復,通王命也。”

《後漢書·孔融傳》:“河南尹何進當遷為大將軍,楊賜遣融奉謁賀進,不時通,融即奪謁還府,投劾而去。”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三》:“太尉歸戒閽者,此人來不要通。”

《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四回:“姑且照那稟帖上所開的鴻仁裏地址,打一個電報去通他一個消息。”

14.敘說;陳述。

《漢書·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無懲前事。”

顏師古註:“通,謂陳道之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謝安)看題,便各使四坐通。

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鹹稱善。”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飲茶》:“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

15.暢達;順暢。

宋範仲淹《嶽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16.指言語或文章通順、流暢。

唐韓愈《祭穆員外文》:“我如京師,君居喪;哭泣而拜,言詞不通。”

《九尾龜》第四七回:“拆開封袋看,倒是方子衡親筆,寫得歪歪斜斜,白字連篇,那文理似通非通的,十分費解。”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一章:“他的朝鮮話縱然不是很通,也能說上老半天的。”

17.懂得;通曉。

《易·繫辭上》:“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孔穎達疏:“言通曉於幽明之道,而無事不知也。”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顧通諸子百家之書。”

唐韓愈《殿中侍禦史李君墓誌銘》:“年少長,喜學,學無所不通。”

鄧友梅《話說陶然亭》:“這隱情仿佛在座的人都無語自通,所以誰也不往下追問。”

18.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

老舍《四世同堂》三八:“凡事他都細細的看,而後加以判斷,慢慢的他變成了北平通。”

黃浪華《飄泊南洋》第一章:“這是個中國通,能講一口流利的中國普通話。”

19.通情達理。

《史記·趙世家》:“為人臣者,寵有孝弟長幼順明之節,通有補民益主之業,此兩者臣之分也。”

張守節正義:“通,達理也。”參見“通士”。

20.顯達;亨通。

《莊子·秋水》:“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

《後漢書·楊終翟酺等傳論》:“翟酺資譎數取通,而終之以謇諫。”

唐韓愈《送許郢州序》:“後進之士,得人而託之,則事業顯而爵位通。”

明沈采《千金記·抱怨》:“韜略薀胸中,爭奈時運不通。”

21.透徹。

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上:“﹝金蠶絲﹞撚而為鞘,表裏通瑩。”

元薩都剌《練湖曲》:“練湖七月涼雨通,白水蕩蕩芙蓉紅。”

22.謂透露。參見“通風”。

23.整個;全部。

宋葉適《法度總論三》:“今也保正長之弊,通天下皆患之。”

《歧路燈》第三回:“今日先生、世兄、姐夫、外甥,我通要請到我家過午。”

沈從文《丈夫》:“女子出鄉討生活,男人通明白這做生意的一切利益。”參見“通夕”。

24.合計;總計。

《史記·衛康叔世家》:“惠公立三年出亡,亡八年復入,與前通年凡十三年矣。”

北周庾信《周大將軍崔說神道碑》:“進爵為公,改封萬年縣,通前二千四百戶。”

《三國誌平話》卷中:“趙雲兵三千,通有五千軍。”

清惲敬《金剛經書後一》:“《金剛經》凡六譯,今多行鳩摩羅什本,通五千二百八十七言。”

25.共同的;通常的。參見“通義”、“通稱”、“通則”。

26.糞,馬糞。

《後漢書·獨行傳·戴就》:“以馬通薰之。”

李賢註引《本草經》:“馬通,馬矢也。”

宋王安石《登小茅山》詩:“物外真遊來幾席,人間榮願付苓通。”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馬》:“馬屎曰通,牛屎曰洞,豬屎曰零,皆諱其名。凡屎必達胴腸乃出,故曰通,曰洞。胴,即廣腸也。”

27.古樂器名。

《隋書·音樂誌上》:“又立為四器,名之為通。通受聲廣九寸,宣聲長九尺,臨嶽高一寸二分,每通皆施三弦。”

《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元年》:“上素善鐘律,欲釐正雅樂,乃自制四器,名之為‘通’。”

28.同,相同。

元無名氏《小孫屠》戲文第十一齣:“這的是人命事,非通小可。”

錢南揚校註:“‘通’、‘同’音義俱近,可以通用。”

明沈受先《三元記·慶緣》:“今日又連中三元,又成佳配,這夫妻五百年前,非通容易。”

29.通假。

清葉廷琯《吹網錄·巖下放言》:“若慧皆作惠,則字之通也。”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五世公》:“五與伍,古字通也。”

30.捅;戳。

《金瓶梅詞話》第四六回:“那小玉開了裏間房門,取了一把鑰匙,通了半日,白通不開。”

《兒女英雄傳》第六回:“你要愛看熱鬧兒,窗戶上通個小窟窿,巴著瞧瞧使得,可不許出聲!”楊朔《三千裏江山》第五段:“伸手摸摸煙囪,是涼的,便拿火鉤子通灰,想要生火。”

31.謂整理使通順。

《紅樓夢》第二十回:“這裏寶玉通了頭,命麝月悄悄的伏侍他睡下。”

王統照《號聲》:“那位穿了粉紅大花長衣的姑娘,正在秀美的臉上敷著潔白微紅的脂粉,同時用梳子通著她那散開的黑髮。”

32.量詞。擊鼓的一個段落。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傳吏疑其偽,乃椎鼓十通。”

唐李靖《衛公兵法·部伍營陳》:“日出日沒時,撾鼓一千搥,三百三十三搥為一通。”

清納蘭性德《菩薩蠻》詞:“夢回酒醒三通鼓,斷腸啼鴃花飛處。”

33.量詞。用於文章、文件、書信。

《漢書·劉歆傳》:“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餘通,臧於祕府,伏而未發。”

唐杜甫《可嘆》詩:“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

明李東陽《〈南行稿〉序》:“每一詩成,輒請諸家君,以為可則敘之,得百二十有六首,文五通。”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三:“還要下兩通海捕文書,一通捉拿劉三金,一通查訪招弟。”

34.量詞。用於器物。

《南齊書·張融傳》:“今送一通故衣,意謂雖故,乃勝新也。”

《西遊記》第二二回:“忽見岸上有一通石碑。”

清蔣士銓《桂林霜·立祠》:“豬頭一具,絹帛二通,祭菜十二盤,五鮮五麵飯,香紙蠟燭一件不少。”

35.量詞。用於動作。

漢劉向《說苑·正諫》:“賓客諫之百通,則不聽也。”

宋蘇軾《養生訣》:“面東或南,盤足,叩齒三十六通。”

《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況且潘華衣服炫麗,有心賣富,脫一通,換一通。”

魯迅《故事新編·采薇》:“心裏一暴躁,滿臉發熱,就亂抓了一通頭皮。”

36.象聲詞。

李準《耕雲記》:“他說話的時候,我心一直通通通跳著。”

37.副詞。皆;共。

《漢書·佞幸傳·董賢》:“上以賢難歸,詔令賢妻得通引籍殿中,止賢廬,若吏妻子居官寺舍。”

《後漢書·來歷傳》:“歷怫然,廷詰皓曰:‘屬通諫何言,而今復背之?’”李賢註:“通猶共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濟水二》:“京相璠雲:今濟北東阿東北四十裏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謂清者也。是下濟水通得清水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稱矣。”

唐殷璠《河嶽英靈集·高適》:“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二·稷》:“其色有赤、白、黃、黑數種,黑者禾稍高,今俗通呼為黍子。”

38.古代土地區劃單位。

《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鄭玄註引《司馬法》:“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為匹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

《漢書·刑法誌》:“地方一裏為井,井十為通。”

39.古州名。(1)西魏置。在今四川省達縣。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四川四·夔州府》。(2)五代後周置。在今江蘇省南通市。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五·揚州府》。(3)金置。在今北京市通縣。俗稱北通州。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直隸二·順天府》。

40.姓。

《通誌·氏族三》:“通氏,巴大夫食采於通川,因氏焉。”

阅读:3104

●通(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