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
簡體臨字的筆畫:9畫;繁體臨字筆畫:17畫。
(臨,臨)
I
lín
ㄌ〡ㄣˊ
〔《廣韻》力尋切,平侵,來。〕
1.由上看下,居高面低。
《荀子·勸學》:“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唐杜甫《題鄭縣亭子》詩:“雲斷嶽蓮臨大路,天晴宮柳暗長春。”
宋曾鞏《墨池記》:“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
2.監視,監臨。引申為統治,治理。
《詩·大雅·大明》:“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左傳·宣公七年》:“冬,盟於黑壤。
王叔桓公臨之,以謀不睦。”
杜預註:“王叔桓公,周卿士,銜天子命以監臨諸侯。”
《國語·晉語五》:“臨長晉國者,非女其誰?”韋昭註:“臨,監也。”
《史記·三王世家》:“今昭帝始立,年幼,富於春秋,未臨政,委任大臣。”
唐韓愈《祭故陝府李司馬文》:“歷臨大邑,惟政有聲。”
宋歐陽修《章望之字序》:“﹝古之君子﹞立乎朝廷而正君臣,出入宗廟而臨大事。”
3.攻伐;脅制。
《逸周書·作雒》:“二年,又作師旅,臨衛政殷,殷大震潰。”
《戰國策·西周策》:“楚請道於二周之間,以臨韓魏,周君患之。”
姚宏註:“臨,猶伐也。”
《史記·趙世家》:“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誘之狹室中,臨以白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關於民清軍交戰情況》:“儻有不從,臨之以兵,自必迎刃而解。”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可用和平手段即用和平手段,必須用強力時即以強力臨之。”
4.守衛。
《戰國策·西周策》:“君臨函谷而無攻。”
《隋書·李密傳》:“據險臨之,故當必剋。”
宋陸遊《關山月》詩:“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5.蒞止。
《禮記·曲禮下》:“臨諸侯畛於鬼神。”
鄭玄註:“以尊適卑曰臨。”
《左傳·襄公九年》:“且要盟無質,神弗臨也。”
6.多用作敬辭。
《孔叢子·連叢子下》:“﹝陛下﹞親屈萬乘,辱臨弊裏。”
《晉書·郭翻傳》:“使君不以鄙賤而辱臨之,此固野人之舟也。”
唐韓愈《皇太後輓歌》:“無復臨長樂,空聞披曉鐘。”
7.來到,到達。
《楚辭·遠遊》:“朝發韌於大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閭。”
王逸註:“暮至東方之玉山也。”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郭沫若《北伐途次》二二:“我因為工作忙,沒有臨場。”
8.面對,當著。
《楚辭·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兮浩歌。”
南朝宋鮑照《送從弟道秀別》詩:“登山臨朝日,揚袂別所思。”
唐王昌齡《悲哉行》:“北上太行山,臨風閱吹萬。”
9.碰上,逢著。
《論語·述而》:“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也。”
《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後傳》:“太後臨大病,不自顧而念兆民。”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
楊朔《三千裏江山》第十二段:“小朱臨著頭半夜先坐臺。坐下不久,就接到秦敏給武震的特急通話。”
10.靠近。
唐岑參《滻水東店送唐子歸嵩陽》詩:“野店臨官路,重城壓禦堤。”
《紅樓夢》第五二回:“紫鵑倒坐在暖閣裡,臨窗戶做針線。”
巴金《秋》二:“他們穿過這座假山,走進一片臨湖的樹叢。”
11.照耀。
《詩·邶風·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屍子·明堂》:“天高明,然後能燭臨萬物。”
唐杜甫《春宿左省》詩:“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12.給,加給。
唐魏玄同《請吏部各擇僚屬疏》:“臨之以利,以察其廉。”
清顧炎武《日知錄·君有饋焉曰獻》:“變年稱祀,不敢以維新之號臨之。”
13.對照書畫範本摩習。
唐姚合《秋夕遣懷》詩:“臨書愛真跡,避酒怕狂名。”
明周履靖《山居》詩之四:“興至偶臨數行帖,半窗殘日弄花陰。”
清沈初《西清筆記·紀文獻》:“﹝梁文定﹞一日臨顏魯公書《郭氏家廟碑》後,書余款,余即索而藏之。”
丁玲《母親》三:“硯池裏裝得有昨夜磨好的墨汁,於是她聚精會神的臨著。”
14.引申為描寫(景物)。
金元好問《論詩》詩:“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15.大。
《易·序卦》:“臨者,大也。”
《管子·侈靡》:“而民期然後成形而更名則臨矣。”
郭沫若等集校:“臨者,大也。”
16.挑選,選擇。參見“臨人”。
17.卦名。卦形為兌下坤上。
《易·臨》:“象曰:澤上有地,臨。”
18.古代戰車名。
《墨子·備城門》:“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鉤、沖、梯、軒車。”參見“臨沖”。
19.副詞。正當,將要。
《漢書·魏相傳》:“今歲不登,穀暴騰踴。臨秋收歛猶有乏者。”
《後漢書·朱暉傳》:“今臨得譴讓,奈何稱病,其禍不細!”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二:“臨別且何言,有淚不可拭。”
柳青《銅墻鐵壁》第九章:“臨晌午的時光,最後被石永公註視的一個消息,終於傳到沙家店來了。”
楊朔《中國人民的心》:“史元厚是個戰士,臨下葬,朝天放了幾排槍,這是一個戰士應得的尊榮。”
20.量詞。古代戰船編組單位,兩船並列為一臨。
《墨子·備水》:“並船為十臨,臨三十人,人擅弩。”
21.地名。
春秋時晉邑,在今山西省臨縣境內。
《左傳·哀公四年》:“趙稷奔臨。”
杜預註:“臨,晉邑。”
22.姓。見《通誌·氏族四》。
II
lìn
ㄌ〡ㄣˋ
〔《廣韻》良鴆切,去沁,來。〕
哭吊死者。
《儀禮·士虞禮》:“宗人告有司具,遂請拜賓,如臨,入門,哭,婦人哭。”
鄭玄註:“臨,朝夕哭。”
《左傳·宣公十二年》:“蔔臨於大宮,且巷出車,吉。”
杜預註:“臨,哭也。”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
阅读:4183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