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
趾字的筆畫:11畫;
zh·
ㄓˇ
〔《廣韻》諸市切,上止,章。〕
1.腳指頭。
漢焦贛《易林·否之艮》:“興役不休,與民爭時,牛生五趾,行危為憂。”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足五趾骨》:“趾者,足之指也。名以趾者,所以別於手也,俗名足節。”
明劉基《北上感懷》詩:“寧知乖圓方,舉足輒傷趾。”
魯迅《故事新編·補天》:“﹝女媧﹞正要伸手,又覺得腳趾上有什麽東西刺著了。”
2.泛指腳。
《詩·豳風·七月》:“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
毛傳:“四之日,周四月也,民無不舉足而耕矣。”
唐韓愈《寄盧仝》詩:“昨晚長鬚來下狀:隔牆惡少惡難似,每騎屋山下窺闞,渾舍驚怕走折趾。”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蛇人》:“出門數武,聞叢薪錯楚中,窸窣作響。停趾愕顧,則二青來也。”
林語堂《〈有不為齋叢書〉序》:“原因是古今人同是圓顱方趾,悲歡離合之際,大同小異也。”
3.支撐器物的腳。
《易·鼎》:“鼎顛趾。”
孔穎達疏:“趾,足也。”
宋王得臣《麈史·古器》:“忽一日暴雨,村民得小鼎於澗側。銅為之,色如塗金,兩耳三趾,趾皆空中,可受五升,甚輕。”
4.基礎部分;底腳。
《左傳·宣公十一年》:“議遠邇,略基趾。”
杜預註:“趾,城足。”
宋王禹偁《八絕詩·清風亭》:“茲亭廢已久,厥趾猶在哉。”
明吳寬《為史明古題沈啟南畫》詩:“崒嵂終南山,黃河抱其趾。”
5.蹤跡。
晉皇甫謐《高士傳·梁鴻》:“仰頌逸民,庶追芳趾。”
唐王勃《觀佛跡寺》詩:“蓮座神容儼,松崖聖趾餘。”
6.引申為追蹤。
明歸有光《太學生葉君墓誌銘》:“自其少時,頗以自負,思一日馳騁於當世,以趾前美。”
7.踐踏。
《明史·左良玉傳》:“良玉兵大亂,下馬渡溝,僵仆溪谷中,趾其顛而過。”
清昭槤《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我兵萬眾突出,槍砲聲如雷,賊惶遽不及戰,輒反走,趾及頂背,自相蹴踏。”
8.止,停止。
《管子·弟子職》:“先生將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問所何趾。”
郭沫若等集校引王紹蘭曰:“《說文》無趾字,止即是……問足所止何方,非趾之謂。”
9.終。
《莊子·天地》:“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
郭象註:“首趾,猶始終也。”
10.典禮,禮儀。
《文選·班固〈幽通賦〉》:“嬴取威於百儀兮,姜本支乎三趾。”
李善註:“姜,齊姓也。趾,禮也。
齊,伯夷之後,伯夷為虞舜典天地人鬼之禮也。”
阅读:1551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