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後已
【成語】:死而後已
【拼音】:sǐ ér hòu yǐ
【解釋】:已:停止。死了以後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身。
【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示例】:臣披肝瀝膽,尚不能補報皇上之恩。今奉詔命,不的意思" href="dictscitm8n63qm5.html">敢不竭力盡忠,~。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三回
【近義詞】:鞠躬盡瘁、摩頂放踵
【反義詞】:虛度年華
【歇後語】:鞠躬盡瘁
【英文】:until one's dying day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昏庸無能的阿鬥繼位,他隻知享樂,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兩次北伐,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阿鬥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死而後已,死而後已)
到死才罷休。形容終身奮鬥。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漢東方朔《七諫·初放》:“竊怨君之不寤兮,吾獨死而後已。”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清顧炎武《與人書》六:“故君子之學,死而後已。”
阅读:1841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