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
抵字的筆畫:8畫;
(參見牴,觝)
I
d·
ㄉ〡ˇ
〔《廣韻》都禮切,上薺,端。〕
1.排擠;詆毀。
《大戴禮記·夏小正》:“昆小蟲抵蚳。”
顧風藻集解:“謂以手擠排之。”
南朝梁江淹《恨賦》:“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裏。”
《新唐書·崔仁師傳》:“時校書郎王玄度註《尚書》、《毛詩》,抵孔鄭舊學,請遂廢。”
宋王安石《雜著·老子》:“老子者獨不然,以為涉乎形器者皆不足言也,不足為也,故抵去禮、樂、刑、政,而唯道之稱焉。”
2.抵賴;謊騙。
《漢書·酷吏傳·田延年》:“丞相議奏延年‘主守盜三千萬,不道’……延年抵曰:‘本出將軍之門,蒙此爵位,無有是事。’”顏師古註:“抵,拒諱也。”
《陳書·儒林傳·沈洙》:“死罪及除名,罪證明白,考掠已至,而抵隱不服者,處當列上。”
3.抵擋;抗拒。
唐柳宗元《送表弟呂讓將仕進序》:“吾觀古豪賢士,能知生人艱饑羸寒、蒙難抵暴。”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手提著戒刀三尺道:‘我待與群賊做頭抵。’”
《紅樓夢》第一一一回:“那些賊見是一人,越發不理論了,便用短兵抵住。”
梁啟超《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之前途》:“若以國家之力來侵者,則可以國家之力抵之。”
4.抵消;抵償。
宋晏殊《清平樂·春花秋草》詞:“總把千山眉黛掃,未抵別愁多少。”
清侯方域《明東平太守常公墓誌銘》:“然停賦則病國,吾願輸家財抵之。”
老舍《四世同堂》七六:“假若這能使孩子們高興一點,我的功過就相抵了。”
5.抵押。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賒抵摺》:“以物質物曰抵。”
清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道光二十八年》:“朱令又將在省所治房產抵五千兩,後任擔承若幹。”
張天翼《脊背與奶子》五:“可是正要他還不起,這筆賬可以拿人來作抵。”
6.謂處以與其罪行相當的懲罰。
《史記·張丞相列傳》:“高後聞禦史大夫江邑侯趙堯,高祖時定趙王如意之畫,乃抵堯罪。”
《新唐書·宋申錫傳》:“延英召宰相群官悉入,初議抵申錫死。”
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二:“縣遣吏卒捕之,盡得姦狀,前後被殺者數十人。前所見指途耕者,亦其黨也。於是一家盡抵極法。”
《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二年》:“安石排群議,抵靖於法,以向為江淮等路發運使。”
7.值;相當;比。
唐杜甫《春望》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宋王安石《寄致政吳虞部》詩:“年抵馮唐初未半,才方疏廣豈能多。”
《全元散曲·天凈沙》:“西風塞上胡笳,月明馬上琵琶,那抵昭君恨多。”
魏巍《東方》第一部第四章:“不過你的身體還要註點意,我看不抵以前了。”
8.碰觸;觸犯。
《山海經·海外北經》:“相柳之所抵,厥為澤谿。”
郭璞註:“抵,觸。”
《漢書·吾丘壽王傳》:“臣恐邪人挾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備而抵法禁。”
《新唐書·元稹傳》:“抵忌諱者殺,犯左右者刑。”
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十七:“隻能是我們牽著牛鼻子走,決不能讓牛來抵我們。”
9.指抵觸。
唐柳宗元《辯文子》一:“其意緒文辭,叉牙相抵而不合。”
10.撐;頂。
裴駰《〈史記集解〉序》“或有抵捂”唐司馬貞索隱:“今屋梁上斜柱曰‘柱捂’是也。直觸橫觸皆曰抵,斜觸謂之捂,下觸謂之抵。”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牙兒抵著不敢子聲,側著耳朵兒窗外聽。”
魯迅《野草·死後》:“我背後的小衫的一角皺起來了,他們並不給我拉平,現在抵得我很難受。”參見“抵梧”。
11.至;到達。
《史記·蒙恬列傳》:“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
唐韓愈《送惠師》詩:“尋嵩方抵洛,歷華遂之秦。”
明張寧《方洲雜言》:“一日晨出暮歸,抵家天色盡暝。”
馮牧《〈郭小川詩選〉代序》:“東起黃海,西抵戈壁,都曾經留下了他的足跡。”
12.遇到。
唐韓愈《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雪逕抵樵叟,風廊折談僧。”
朱熹考異:“抵,或作‘詆’;樵,或作‘講’:皆非是。此但言偶逢之耳。”
《三國演義》第三二回:“即時拔寨起行,前至黎陽,與曹軍相抵。”
13.幹謁;歸依。
《呂氏春秋·無義》:“趙急求李欬。
李言續經與之俱如衛,抵公孫與。”
《史記·孟嘗君列傳》:“囚孟嘗君,謀欲殺之。
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漢書·尹翁歸傳》:“曉告以姦黠主名,教使用類推跡盜賊所過抵。”
顏師古註:“抵,歸也。所經過及所歸投也。”
唐皇甫曾《送裴秀才貢舉》詩:“儒衣羞此別,去抵漢公卿。”
14.書法的執筆方法之一。以小指靠著托住無名指,擋住和推著中指的鉤。
沈尹默《書法論·筆法》:“抵字是解釋小指的用處的。抵有墊著、托著的意思。”
15.猶底。如何,什麽。
唐溫庭筠《西州曲》:“去帆不安幅,作抵使西風。”
宋賀鑄《提壺引》詞:“金龜寶貂家所無,持抵可過黃公壚?”
16.同“柢”。本。本金,原價。
《周禮·地官·泉府》:“貨之滯於民用者,以其賈買之物楬而書之,以待不時之買者,買者各從其抵。”
鄭玄註:“鄭司農曰:‘抵,故賈也。’玄謂‘抵’實‘柢’字。柢,本也。”
17.同“柢”。本。猶根。本根。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導一莖六穗於庖,犧雙觡共抵之獸。”
顏師古註引服虔曰:“抵,本也。
武帝獲白麟,兩角共一本,因以為牲也。”
II
zh·
ㄓˇ
〔《集韻》掌氏切,上紙,章。〕
1.側擊;擊。
漢揚雄《法言·重黎》:“或問蒯通抵韓信不能下……曰:巇可抵乎?”汪榮寶義疏:“謂不以直言正諫,而紆迴其辭以觸發之,正側擊之謂。”
《後漢書·劉玄傳》:“起,抵破書案。”
李賢註:“抵,擊也。”一本作“扺”。
《新唐書·滕王元嬰傳》:“嘗為典籤崔簡妻鄭嫚罵,以履抵元嬰面血流。”
《資治通鑒·隋文帝仁壽四年》:“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明宋濂《故溫州路總管府判官宣公墓誌銘》:“彥昭與共論上下二千年治亂,至抵幾太息。”
2.棄擲;投擲。
漢黃世英《移疾疏》:“所謂抵金玉於沙礫,碎圭璧於泥塗,四方聞之,莫不憤歎。”
《北齊書·孝昭帝紀》:“文宣亦大悲,抵盃於地曰:‘汝以嫌我,自今敢進酒者斬之!’”
《新唐書·西域傳上·泥婆羅》:“池廣數十丈……或抵以物則生煙,釜其上,少選可熟。”
元柳貫《六月十五日大雨雹行》:“亂拋荊玉抵飛鵲,恣擲桃核隨風飄。”
阅读:2835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