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
(鷓鴣,鷓鴣)
1.鳥名。形似雌雉,頭如鶉,胸前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足黃褐色。以穀粒、豆類和其他植物種子為主食,兼食昆蟲。為中國南方留鳥。古人諧其鳴聲為“行不得也哥哥”,詩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鄉。
《文選·左思<吳都賦>》:“鷓鴣南翥而中留,孔雀綷羽以翺翔。”
劉逵註:“鷓鴣,如雞,黑色,其鳴自呼。或言此鳥常南飛不止。
豫章已南諸郡處處有之。”
元陳旅《題雨竹》詩:“江上鷓鴣留客住,黃陵廟下泊船時。”
清尤侗《聞鷓鴣》詩:“鷓鴣聲裏夕陽西,陌上征人首盡低。”
2.借指鷓鴣鳴聲。
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詞:“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3.曲調名。即《鷓鴣詞》。
唐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酩酊歌《鷓鴣》,顛狂舞《鴝鵒》。”
清孫枝蔚《題扇上俞雪朗畫江南山水圖長句》:“醉聽鄰船唱《鷓鴣》,江南樂事輸姑蘇。”
任半塘《唐聲詩下編·格調一》:“《山鷓鴣》,﹝別名﹞《鷓鴣辭》、《鷓鴣》。”參見“鷓鴣詞”。
阅读:1472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