笮
笮字的筆畫:11畫;
I
zé
ㄗㄜˊ
〔《廣韻》側伯切,入陌,莊。〕
“措”的被通假字。
1.屋上的箔席。用竹或葦編成,鋪在瓦下椽上。
《周禮·考工記·匠人》“殷人重屋”漢鄭玄註:“重屋,複笮也。”
2.盛箭的竹器。
《後漢書·禮儀誌下》:“﹝東園武士執事下明器。﹞幹、戈各一,笮一,甲一,胄一。”
劉昭註:“《既夕》設之役器。
鄭玄曰:‘笮,矢箙。’”
3.困迫;擠壓;逼迫。
漢應劭《風俗通·皇霸·六國》:“燕,外迫蠻、貊,內笮,齊、晉,崎嶇彊國之間,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
《三國誌·吳誌·諸葛瑾傳》:“又長文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威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耳。”
《新唐書·李德裕傳》:“﹝李德裕﹞然為逢吉排笮,訖不內徙。”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雜說》:“士懦脆而少剛,笮之則服。”
王闓運《彭壽熙哀詞》:“雖極力以相笮,終莫加於一死。”
4.姓。
漢有笮融。見《後漢書·陶謙傳》。
II
zuó
ㄗㄨㄛˊ
〔《廣韻》在各切,入鐸,從。〕
1.竹索。用竹篾絞擰而成的竹纜。
南朝宋謝靈運《折楊柳行》:“負笮引文舟,飢渴常不飽。”
《新五代史·唐臣傳·王建及》:“梁將賀瑰攻其南城,以竹笮維戰艦於河,晉兵不得渡。”
2.指竹索撟。
南朝梁簡文帝《南郊頌》:“三辰炳燿,七政永隆。五方來洎,四隩茲通。懸繩度笮,駕鹿追風。”
唐獨孤及《招北客文》:“復引一索,其名為笮,人懸半空,度彼絕壑。”
清唐甄《潛書·五行》:“笮渡之國,索登之山,我能取之。不困其險,不中其譎者,非有他巧,知敵之情也。”
3.竹竿。
漢王充《論衡·量知》:“人未學曰矇。矇者,竹木之類也……不入師門,無經傳之教,以郁樸之實,不曉禮義,立之朝廷,植笮樹表之類也,其何益哉?”
4.通“鑿”。
《文選·馬融〈長笛賦〉》:“丸挻彫琢,刻鏤鑽笮,窮妙極巧,曠以日月,然後成器,其音如彼。”
李善註:“笮與鑿音義同也。”
5.指黥刑。
《國語·魯語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薄刑用鞭撲。”
韋昭註:“鑽,臏刑也。笮,黥刑也。”
唐皮日休《陵母頌》:“鼎鑊在前而不懼,鑽笮被體而無怨,乃男子之常事也。”
6.古代我國西南地區部族名。產名馬。其地在今四川省漢源縣東南。
晉常璩《華陽國誌·蜀誌》:“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冰又通笮道。”
《周書·異域傳上·獠》:“獠者,蓋南蠻之別種,自漢中達於邛笮。川洞之間,在所皆有之。”
III
zhà
ㄓㄚˋ
〔《廣韻》側駕切,去禡,莊。〕
1.榨酒器。
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聲﹞無主於哀樂,猶簁酒之囊漉,雖笮具不同,而酒味不變也。”
清錢大昕《恒言錄》卷二:“《說文》:‘笮,迫也。’吳人謂壓酒具為笮,床,讀如詐偽之詐。”
2.壓物使出汁液。
《後漢書·耿恭傳》:“恭於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而飲之。”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諸罪人﹞熱鐵臼中搗之令碎,如笮蒲桃,亦如壓油……脂髓流出,如笮蘇油。”
明焦竑《焦氏筆乘·醫方》:“覆盆子是苺子,笮取汁,合成膏,塗髮不白。”
阅读:1000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