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
簡體糾字的筆畫:5畫;繁體糾字筆畫:8畫。
(糾,糾)
I
jiū
ㄐ〡ㄡ
〔《廣韻》居黝切,上黝,見。〕
1.絞合的繩索。
《文選·賈誼〈鵩鳥賦〉》:“何異糾纆。”
李善註引《字林》:“糾,兩合繩;纆,三合繩。”
2.纏繞;糾纏。
《楚辭·淮南小山〈招隱士〉》:“樹輪相糾兮,林木茷骫。”
三國魏曹丕《校獵賦》:“長鎩糾電,飛旗拂天。”
唐柳宗元《柳宗直〈西漢文類〉序》:“太史公述歷古今,合而為史,迄於今交錯相糾,莫能離其說。”
清陳夢雷《抒哀賦》:“貞邪糾糅以任剝復兮,叢悴焱忽其不可思。”
3.聚合;收集。
《後漢書·隗囂傳》:“隗囂援旗糾族,假制明神。”
《明史·耿再成傳》:“子天璧,聞父難,糾部曲殺賊。”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四:“京師伶人許雲亭名冠一時,群翰林慕之,糾金演劇。”
4.特指強制徵集。
《資治通鑒·後晉齊王開運三年》:“先是,募兵久無應者,弘佐命糾之,曰:‘糾而為兵者,糧賜減半。’明日,應募者雲集。”參見“糾合”。
5.糾正;矯正。
《管子·侈靡》:“君子者勉於糾人者也,非見糾者也。”
《左傳·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
宋司馬光《上皇太後疏》:“臣竊意殿下今茲繼而為政,必將糾之以嚴。”參見“糾謬”。
6.督察;督責。
《周禮·秋官·大司寇》:“以五刑糾萬民。”
鄭玄註:“糾猶察異之。”
孫詒讓正義:“察異之謂察其善惡而別異之。案《司諫》雲‘掌糾萬民之德’,則糾者兼善惡之辭,但此官掌刑,所糾者似以察惡為重。”
《荀子·王制》:“然後漸慶賞以先之,嚴刑罰以糾之。”
《漢書·平帝紀》:“雖有王侯之屬,莫能相糾,或陷入刑罪,教訓不至之咎也。”
唐柳宗元《送李判官往桂州序》:“至於是州,惟州之牧咨焉,以贊戎事而糾群吏,甚直且武。”
7.舉發;懲治。
《後漢書·蔡茂傳》:“會洛陽令董宣舉糾湖陽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
《北史·元誕傳》:“後為禦史中尉元纂所糾,會赦免。”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棠在朝曾特疏糾三桂,故欲得而甘心焉。”
8.恭敬。
《國語·魯語下》:“少采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
韋昭註:“糾,恭也。”
9.急戾。
《荀子·議兵》:“矜糾收繚之屬為之化而調。”
王先謙集解:“矜糾收繚皆急戾之意,故與調和相反。”
10.揪,抓。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葵》:“其碎者,割訖,即地中尋手糾之。”
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三章:“他一手點火燒著老地主的大宅院,一手糾住阿艾的辮子,把阿艾從老地主家裏拖了出來。”
II
ji·o
ㄐ〡ㄠˇ
〔《集韻》舉夭切,上小,見。〕
見“窈糾”。
阅读:1244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