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橛

橛字的筆畫:16畫;

jué

ㄐㄩㄝˊ

〔《廣韻》其月切,入月,群。〕

1.木橛子;短木樁。

《隋書·酷吏傳·王文同》:“因令左右剡木為大橛,埋之於庭,出尺餘,四角各埋小橛。”

明湯顯祖《邯鄲記·入夢》:“驢繫這樁橛上,喫些草。”

2.喻指樁狀物。

清譚嗣同《〈仁學〉自敘》:“佛法是乾屎橛,無不可也。”

3.門中豎立以為限隔的短木。

《儀禮·士冠禮》“布席於門中闑西”漢鄭玄註:“闑,門橛。”

賈公彥疏:“闑,一名橛也。”

4.樹木或禾桿的殘根。

《詩·小雅·大田》“既種既戒,既備乃事”漢鄭玄箋:“至孟春,土長冒橛,陳根可拔而事之。”

宋洪邁《夷堅丁誌·吳僧伽》:“寺後竹叢,一竿最巨……怒而伐之。既而紫芝徑尺生橛上。”

清毛奇齡《毛詩寫官記》:“是故農家書亦雲:土滋冒橛,耕者急發。”

5.即馬嚼子。馬口中所銜的橫木。後亦用金屬製成。

《韓非子·奸劫弒臣》:“無捶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且夫清道而後行,中路而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

司馬貞索隱引周遷《輿服誌》:“鉤逆上者為橛。橛在銜中,以鐵為之,大如雞子。”

晉潘嶽《西征賦》:“懼銜橛之或變,峻徒禦以誅賞。”

6.用同“倔”。倔強。

清全祖望《跋倪文正公〈兒易〉》:“其自序曰:‘漢儒說經,舌本強橛,似兒強解事者。’”

《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兩個橛老頭子,你一言我一語,推個不了,卻都為主人的事。”一本作“撅”。

7.折斷。

漢劉向《說苑·建本》:“樹本淺,根垓不深,未必橛也;飄風起,暴雨至,拔必先矣。”

前蜀貫休《觀懷素草書歌》:“乍如沙場大戰後。斷槍橛箭皆狼籍。”

8.禿。參見“橛筆”。

9.量詞。猶段,截。

《景德傳燈錄·石頭希遷大師》:“汝從南嶽負一橛柴來,豈不是有力?”朱自清《論雅俗共賞》:“雅和俗究竟有共通的地方,不是不相理會的兩橛了。”

茅盾《子夜》十五:“可是驀地從側面沖過一彪人來,像鋼剪似的把這女工隊伍剪成了兩橛。”

10.敲打。

《山海經·大荒東經》:“其上有獸,狀如牛……其名曰夔。

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裏,以威天下。”

郭璞註:“橛,猶擊也。”

11.猶掘。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三八:“《農桑通訣》曰:插松……二年之後,三月中帶土移栽;先橛區,用糞土相合內區中,水調成稀泥,植栽於內。”

12.猶翹起,鼓起。

魯迅《仿徨·肥皂》:“夥計本來是勢利鬼,眼睛生在額角上的,早就橛著狗嘴的了。”橛,一本作“撅”。

13.倒,顛仆。參見“橛痿”。

阅读:1648

●橛(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