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鵠

鵠字的筆畫是:12畫

簡體鵠字的筆畫:12畫;繁體鵠字筆畫:18畫。

(鵠,鵠)

I

ㄏㄨˊ

〔《廣韻》胡沃切,入沃,匣。〕

1.通稱天鵝。似雁而大,頸長,飛翔甚高,羽毛潔白。亦有黃、紅者。

《莊子·天運》:“夫鵠不日浴而白。”

唐韓愈《琴操·別鵠操》:“雄鵠銜枝來,雌鵠啄泥歸。”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一·鵠》:“鵠大於鴈,羽毛白澤,其翔極高而善步,所謂鵠不浴而白,一舉千裏,是也。亦有黃鵠丹鵠,湖海江漢之間皆有之。”

2.形容白色。參見“鵠纓”、“鵠髮”。

3.枯瘦貌。

清楊端本《歲饑行》:“佼女形如鵠,垢面蓬其首。”參見“鵠形”。

4.通“浩”。恣肆、心無所主貌。

《呂氏春秋·下賢》:“﹝得道之人﹞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鵠乎其羞用智慮也。”

高誘註:“鵠,讀如‘浩浩昊天’之浩,大也。”

陳奇猷校釋:“高讀鵠為浩是也,但訓為大則非也。

《離騷》:‘怨靈脩之浩蕩。’王逸註:‘浩猶浩浩,蕩猶蕩蕩,無思慮也。’與‘羞用智慮’正相應。

高訓為大,義隔。”

5.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聞喜縣。

《詩·唐風·揚之水》:“素衣朱繡,從子於鵠。”

毛傳:“鵠,曲沃邑也。”參閱《嘉慶一統誌·平陽府一》。

II

ㄍㄨˇ

〔《集韻》姑沃切,入沃,見。〕

1.箭靶的中心。泛指靶子。

《儀禮·大射》:“遂命量人巾車張三侯,大侯之崇見鵠於參,參見鵠於幹,幹不及地武。”

鄭玄註:“鵠,所射之主。”

清查慎行《恭和禦製初夏新晴較射》:“隔花初樹鵠,穿葉不驚鶯。”

2.目標;目的。指想要達到的境界或結果。

宋黃庭堅《次韻冕仲考進士試卷》:“註金無全巧,竊發或中鵠。”

清龔自珍《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書》曰:‘若射之有誌。’我之言,公之鵠矣。”

蔡元培《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循思想自由言論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學一宗門之教義梏其心,而惟時時懸一無方體無始終之世界觀以為鵠。”

III

ㄏㄜˋ

〔《集韻》曷各切,入鐸,匣。〕

通“鶴”。

唐李商隱《聖女祠》詩:“寡鵠迷蒼壑,羈凰怨翠梧。”

馮浩箋註:“鵠,《英華》作鶴。鶴、鵠古通。”參見“鵠卵”。

阅读:1133

●鵠(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