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源
(淵源,淵源)
1.水的源頭。比喻事物的本原。
《漢書·董仲舒傳贊》:“仲舒遭漢承秦滅學之後,《六經》離析,下帷發憤,潛心大業,令後學者有所統壹,為群儒首,然考其師友淵源所漸,猶未及乎遊夏,而曰筦晏弗及,伊呂不加,過矣。”
晉葛洪《抱樸子·微旨》:“夫根荄不洞地,而求柯條幹雲,淵源不泓窈,而求湯流萬裏者,未之有也。”
宋蘇軾《復改科賦》:“探經義之淵源,是非紛若;考辭章之聲律,去取昭然。”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唐律疏議>跋》:“唐律本隋,由魏而周而隋,有淵源也。”
郁達夫《文學上的階級鬥爭》:“文學上的階級鬥爭,若要追求它的淵源,也與人類一樣的古。”
2.指學業上的相師承。
《宋書·隱逸傳·雷次宗》:“於時師友淵源,務訓弘道,外慕等夷,內懷悱發。”
宋秦觀《辭史官表》:“若非承父兄之教詔,世守其言;則必積師友之淵源,材克厥職。”
明李贄《藏書·德業儒臣前論》:“雖師友淵源,莫詳次第,而僅存什一,要當知道無絕續,人具隻眼雲耳。”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一節:“﹝太史公﹞《自序》稱‘吾聞諸董生曰’雲雲,蓋史公於董子必有淵源也。”
3.猶關係,聯繫。
魯迅《墳·從鬍鬚說到牙齒》:“歐美的文明人諱言下體以及和下體略有淵源的事物。”
茅盾《多角關係》五:“謝晉壽和兄弟的淵源似乎不比尋常。”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四:“他和立群,可又算得別有淵源了。”
4.深邃,深廣。
《後漢書·班固傳》:“屢訪群儒,諭咨故老,與之乎斟酌道德之淵源,肴覈仁義之林藪,以望元符之臻焉。”
李賢註:“淵源,林藪,喻深邃也。”
唐呂巖《滿庭芳》詞:“大道淵源,高真隱祕。風流豈可知聞?”宋王得臣《麈史·睿謨》:“神宗皇帝,聖學淵源,莫窺涯涘。”
明王玉峰《焚香記·餞別》:“難道終身貧賤?他學問淵源,今科擬將僊桂攀。”
阅读:1840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