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灑
(飄灑,飄灑)
亦作“飄灑”。
1.飄揚;飄拂。
唐高適《奉和鶻賦》:“冰落落以凝閉,雪皚皚而飄灑。”
宋司馬光《和興宗<夜直聽雨>》:“縱橫挾春風,飄灑相噴吸。”
明李東陽《習隱》詩之十:“風沙信飄灑,霜雪徒蕭森。”
張承誌《騎手為什麽歌唱母親》:“遠方三百裏外的阿拉坦公社,來了一個銀髮飄灑的老奶奶。”
2.指風吹拂。
明吳承恩《西山》詩:“霽竹浮暖光,松風淡飄灑。”
清陳維崧《百字令·遊楞伽山上方寺是日微雨》詞:“鬢縷柳絲都一樣,總受東風飄灑。”
3.姿態輕鬆自然;不呆板。
清陳維崧《賀新郎·魏塘舟中讀錢爾斐先生<菊農詞稿>十二用前韻》詞:“墊巾埜服神飄灑。句清圓諸般易及,一清難畫。”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粉蝶》:“有婢自內出,年約十四五,飄灑豔麗。”
老舍《女店員》第三幕第二場:“跟騎自行車不是一個勁兒。首先是車把不聽使喚!看著街上的男同誌們蹬的那麽飄灑,趕到我一上去呀,一下子就朝著墻去了!”
阅读:1446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