鐙
簡體鐙字的筆畫:17畫;繁體鐙字筆畫:20畫。
(鐙,鐙)
I
dēng
ㄉㄥ
〔《集韻》都騰切,平登,端。〕
1.本作“登”。瓦豆。古代陶製的食器,形似高足盤,或有蓋。
《儀禮·公食大夫禮》:“大羹湆不和,實於鐙。宰右執鐙,左執蓋,由門入。”
鄭玄註:“瓦豆謂之鐙。”
2.指這種食器的基部。
《禮記·祭統》:“夫人薦豆執校,執醴授之執鐙。”
鄭玄註:“鐙,豆下跗也。”
3.膏鐙。也稱錠、釘、燭豆、燭盤。古代照明用具。青銅製,上有盤,中有柱,下有底。或有三足及柄。盤所以盛膏,或中有錐供插燭。
《急就篇》卷三:“鍛鑄鉛錫鐙錠鐎。”
顏師古註:“鐙,所以盛膏夜然燎者也,其形若桿而中施釭。有柎者曰鐙,無柎者曰錠。柎,謂下施足也。”
王應麟補註:“黃氏(黃庭堅)曰:‘豆,有足曰錠,無足曰鐙。’《爾雅》:‘瓦豆謂之鐙。’註:‘即膏鐙也。’《楚辭》:‘蘭膏明燭華鐙錯。’註:‘鐙,錠也。’徐鉉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鐙。’”漢王符《潛夫論·遏利》:“知脂蠟之可明鐙也,而不知其甚多則冥之。”
汪繼培箋:“《說文》雲:‘鐙,錠也。……鐙、燈正俗字。’”馬衡《中國金石學概要》第三章五:“鐙錠之制,上有盤,中有柱,下有底。其或著柄於盤而承以三足者,則謂之行鐙,即今之手照也。盤所以盛膏,中或有錐,則所以承炷,古所謂膏燭也。其名之見於各器者,或曰鐙,或曰錠,或曰釘,或曰燭豆,或曰燭盤,實一物而異名……《說文》鐙、錠並收,而互相為訓,不言有足無足之別,明即一物也。”
4.泛指燈;油燈。
《文選·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之一》:“眾賓會廣座,明鐙熹炎光。”
李善註:“鐙與燈音義同。”
唐司空圖《狂題》詩之六:“卻怕他生還識字,依前日下作孤鐙。”
明劉基《六麽令》詞:“青鐙獨照暗壁,胍胍羈魂寂。”
清王夫之《顯考武夷府君行狀》:“每燒鐙獨酌,令先君子隅座吮筆作文字,中夜夔夔無怠色。”
II
dèng
ㄉㄥˋ
〔《廣韻》都鄧切,去嶝,端。〕
掛在鞍子兩旁的腳踏。多用鐵製成。
《南齊書·廬陵王子卿傳》:“純銀乘具,乃復可爾,何乃作鐙亦是銀?可即壞之。”
唐杜甫《清明》詩:“金鐙下山紅日晚,牙檣捩舵青樓遠。”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或留左腳著鐙,右腳出鐙。”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把金鐙笑踏,寶鞍斜坐,腕下鐵鞭是水磨。”
阅读:1321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