脣亡齒寒
(脣亡齒寒,唇亡齒寒)
嘴唇失去,牙齒即要寒冷。比喻互為依存,利害相關。
《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脣,一本作“唇”。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脣也,脣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
晉袁宏《後漢紀·安帝紀》:“邊境者,中國之脣齒,脣亡則齒寒,其理然也。”
《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六年》:“蒙古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宋。脣亡齒寒,自然之理。”亦作“脣竭齒寒”、“脣揭齒寒”。
《莊子·胠篋》:“脣竭則齒寒。”
《呂氏春秋·權勛》:“先人有言曰:‘脣竭而齒寒。’”高誘註:“竭,亡也。”
《淮南子·說林訓》:“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塞,脣竭而齒寒。”
《戰國策·韓策二》:“臣聞之,脣揭者其齒寒。”
鮑彪註:“揭,猶反也。”按,此謂反舉其唇以向上。
阅读:1137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