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損
(貶損,貶損)
1.貶抑;貶低。
《公羊傳·桓公十一年》:“行權有道,自貶損以行權,不害人以行權。”
《史記·孔子世家》:“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
《金史·張通古傳》:“若欲貶損使者,使者不敢傳詔。”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獨力捐辦禦道》:“見廷桂(黃廷桂)侃侃議論,不稍貶損。”
2.減少;減省。
《周禮·秋官·士師》“若邦兇荒,則以荒辯之法治之”漢鄭玄註:“遭飢荒,不明判,國事有所貶損,作權時法也。”
《金史·莊獻太子傳》:“時方多艱,每事當從貶損,吾已放宮人百餘矣,東宮無用者亦宜出之。”
3.謂消瘦憔悴。
《北齊書·邢卲傳》:“在兗州,有都信雲恕疾,便憂之,廢寢食,顏色貶損。”
阅读:1255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