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
簡體調字的筆畫:10畫;繁體調字筆畫:15畫。
(調,調)
I
tiáo
ㄊ〡ㄠˊ
〔《廣韻》徒聊切,平蕭,定。〕
“稠”的被通假字。
1.協調;使協調。
《詩·小雅·車攻》:“決拾既佽,弓矢既調。”
鄭玄箋:“調謂弓強弱與矢輕重相得。”
《楚辭·東方朔〈七諫·謬諫〉》:“不論世而高舉兮,恐操行之不調。”
王逸註:“調,和也。言人不論世之貪濁,而高舉清白之行,恐不和於俗而見憎於眾也。”
《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要調平仄,平仄不錯;要合道理,道理盡有。”
2.適合,符合。
《淮南子·說林訓》:“梨橘棗栗不同味,而皆調於口。”
高誘註:“調,適。”
《淮南子·本經訓》:“在內而合乎道,出外而調於義。”
3.調和;調配。
《禮記·內則》:“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
《呂氏春秋·察今》:“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高誘註:“調,調和也。”
唐韓愈《南內朝賀歸呈同官》詩:“貪食以忘軀,尟不調鹽醯。”
4.調停使和解。參見“調停”、“調處”。
5.調試;調弄;演奏。
北周庾信《春賦》:“玉管初調,鳴絃暫撫,《陽春》、《淥水》之曲,對鳳迴鸞之舞。”
唐徐彥伯《擬古》詩之三:“纖指調寶琴,泠泠哀且柔。”祁劇《昭君出塞》第一場:“懷抱著白寶金鑲琵琶,輕調,怨劉思漢。”
6.調劑。
漢桓寬《鹽鐵論·本議》:“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罷之不便也。”
《漢書·食貨誌下》:“以臨萬貨,以調盈虛。”
7.調理,調養。
漢陸賈《新語·道基》:“調氣養性,仁者壽長。”
8.治理。
唐溫庭筠《會昌丙寅豐歲歌》:“風如吹煙,日如渥赭。九重天子調天下,春綠將年到西野。”
9.馴養,訓練。
漢桓寬《鹽鐵論·論儒》:“無鞭策,雖造父不能調駟馬。”
宋朱淑真《絕句》:“乳燕調雛出畫簷,遊蜂喧翅入珠簾。”
《堅瓠五集·曲巷垂楊》引清吳耳淵《楊柳詞》:“新調小馬趁飛花,引到垂楊曲巷家。”
10.馴順。
唐王勃《夏日登韓城門樓寓望序》:“下官狂走不調,東西南北之人也,流離歲月,羈旅山川。”
唐孫棨《北裏誌·海論三曲中事》:“常有不調之徒潛為漁獵。”
11.戲弄;嘲笑。
漢應劭《風俗通·怪神·石賢士神》:“行道人有見者,時客適會,問何因有是餌?客聊調之:‘石人能治病,愈者來謝之。’”唐李白《越女詞》之二:“賣眼擲春心,折花調行客。”
王琦註:“調,嘲笑也。”
金元好問《外黃道中楚王廟荊公有誰合軍中稱亞父卻須推讓外黃兒之句因為範增解嘲》詩:“軍中老子關何事,付與兒曹調沐猴。”
12.挑逗;逗引。
唐薛用弱《集異記補編·金友章》:“一日,女子復汲,友章躡屣企戶而調之曰:‘誰家麗人,頻此汲耶?’”明祝允明《前聞記·南京奸僧》:“有婦人探親獨行,一僧遙尾以去,至迥寂處,乃迫婦人,調之。”
清沈覆《浮生六記·閨房記樂》:“蕓初緘嘿,喜聽余議論,余調其言,如蟋蟀之用纖草,漸能發議。”
阿英《夜》:“‘好漂亮的姊兒!’每當他們和她相遇,總得調她一句。”
13.挑撥,挑唆。參見“調脣”、“調唆”。
14.欺騙。參見“調欺”。
15.拋擲,扔。
《水滸傳》第一○四回:“王慶擲了九點,那漢偏調出倒八來;無一個時辰,把五貫錢輸個罄盡。”
明湯顯祖《邯鄲記·大捷》:“明光光十萬甲兵刀,成拋調,殘箭引弓弰。”
16.見“調調”。
II
diào
ㄉ〡ㄠˋ
〔《廣韻》徒弔切,去嘯,定。〕
1.戲曲和歌曲的樂律;調子。
《莊子·徐無鬼》:“夫或改調一弦,於五音無當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動。”
唐王昌齡《段宥廳孤桐》詩:“響發調尚苦,清商勞一彈。”
《老殘遊記》第十回:“子平本會彈十幾調琴,所以聽得入彀。”
朱德《南昌過春節》詩:“農家遺古調,姊妹《雙拜月》。”
2.指詩的韻律、氣韻。
《新唐書·鄭綮傳》:“綮本善詩,其語多俳諧,故使落調,世共號‘鄭五歇後體’。”
清惲敬《答伊揚州書》之二:“故詞甚古,意甚今,求鍊則傷格,求遒則傷調。”
3.指人的誌向,誌趣。
唐李白《古風》之十:“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吾亦淡蕩人,拂衣可同調。”
4.才情,才調。
《三國誌·蜀誌·孟光傳》:“吾今所問,欲知其權略智調何如也。”
5.說話、讀書等的腔調。
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大家說話,即非‘國語’,又不是京話,各各帶著鄉音,鄉調,卻又不是方言。”
6.指語音上的聲調。
7.指言辭。
《文選·顏延之〈秋胡詩〉》:“義心多苦調,密比金玉聲。”
李善註:“調,猶辭也。”
8.選調;遷轉;更動(工作、位置)。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然袁盎亦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為隴西都尉。”
裴駰集解引如淳曰:“調,選。”
《南史·蔡徵傳》:“隋文帝聞其敏贍,召見顧問,言輒會旨。然累年不調,久之,除太常丞。”
《新五代史·雜傳十·劉審交》:“母喪,哀毀過禮,不調累年。”
巴金《寒夜》十四:“他做經理,要調我去。”
9.徵調,徵發。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先生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唐韓愈《祭竇司業文》:“屢佐大侯,以調兵戎。”
《西遊記》第六回:“今特調賢甥同義兄弟即赴花果山助力剿除。”
10.轉動。
《後漢書·張衡傳》:“參輪可使自轉,木雕猶能獨飛,已垂翅而還故棲,盍亦調其機而銛諸。”
柳青《銅墻鐵壁》第六章:“銀鳳調過臉來,難為情地不讓說下去。”
11.調換。
《海上花列傳》第二三回:“煙燈罩洋貨店裏勿肯調。”
12.用同“掉”。擺弄。
《水滸傳》第二一回:“正是魯班手裏調大斧。”
13.掉,落。
元柯丹丘《荊釵記·會講》:“大鵬在遠方之外飛來,不想飛得羽垂翅折,在半空中停翅而想,說道:‘我有些乞力了,莫不要調下去。’”明王錂《春蕪記·探遺》:“昨日同來的就是我家清吳小姐,因到此燒香,調下了一件東西。以此著我來尋。”
14.準備,置辦。
《漢書·趙廣漢傳》:“至冬當出死,豫為調棺,給斂葬具。”
顏師古註:“調,辦具之也。”
晉常璩《華陽國誌·大同誌》:“罷屯田兵,大作舟船,為伐吳調。”
15.計算。
《資治通鑒·齊和帝中興元年》:“敕太官辦樵、米為百日調而已。”
胡三省註:“調,徒釣翻,算度也。”參見“調立”。
16.古代賦稅的一種。
漢末、魏晉有戶調,唐代有租、庸、調。
晉葛洪《抱撲子·詰鮑》:“調薄役希,民無飢寒,衣食既足,禮讓以興。”
《北齊書·尉景傳》:“景曰:‘與爾計生活孰多,我止人上取,爾割天子調。’神武笑不答。”
清顧炎武《讀〈隋書〉》:“然開皇三年調絹一匹者減為二丈,役丁十二番者減為三十日。”
III
zhōu
ㄓㄡ
〔《廣韻》張流切,平尤,知。〕
朝,早晨。
《廣韻·平尤》:“調,朝也。”
阅读:2124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