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眇
亦作“杳渺”。
1.悠遠、渺茫貌。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頫杳眇而無見,仰攀橑而捫天。”
劉良註:“杳眇,深邃貌。”
唐權德輿《雜言和常州李員外副使春日戲題》:“佳期遠,相見少,試一望,魂杳渺。”
明宋濂《文原》:“南桂北瀚,東瀛西溟,杳眇而無際。”
葉聖陶《義兒》:“同學們的喧聲和沈重且急速的腳步……對於他隻起很淡很淡的感覺,差不多春夜的夢一般,迷離而杳渺。”
2.指幽深晦秘之境。
宋陳亮《祭王丞內子文》:“雖託契於夫君,豈能保安人之釋然耶……安人豈以其言為墮於杳眇而不足聽耶!”趙光榮《裏湖紀遊》詩:“蜿蜒入杳渺,蹊徑從何尋?”
3.形容文字飄逸高妙。
清譚獻《<古詩錄>序》:“梁之詩艷而荒矣,而武帝為最高;文士之杳眇明麗者,則沈約、柳惲有焉。”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楚辭》中有《九歌》……而綺靡杳渺,與原他文頗不同,雖曰‘為作’,固當有本。”
阅读:1315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