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科

科字的筆畫:9畫;

I

ㄎㄜ

〔《廣韻》苦禾切,平戈,溪。〕

1.品類;等級。

《論語·八佾》:“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

朱熹集註:“科,等也。”

漢陸賈《新語·至德》:“於是賢愚異議,廉鄙異科,長幼異節,上下有差。”

《宋書·恩倖傳論》:“周漢之道,以智役愚,臺隸參差,用成等級;魏晉以來,以貴役賤,士庶之科,較然有辨。”

唐黃滔《以不貪為寶賦》:“少則與珪璋而合美,多則與瓦礫而同科。”

明馮夢龍《智囊補·兵智·凱口囤》:“﹝田汝成﹞獻書曰:竊料今日賊勢,與昔殊科,攻伐之策,亦當異應。”

2.條款;段落。

漢劉向《說苑·奉使》:“《春秋》之辭有相反者四:既曰‘大夫無遂事’,不得擅生事矣,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何也?曰:此義者,各止其科,不轉移也。”

《公羊傳·隱公》唐徐彥題解:“問曰:《春秋說》雲‘《春秋》設三科九旨’,其義如何?答曰:何氏之意以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摠言之,謂之三科。科者,段也……言三個科段之內有此九種之意。”

唐呂巖《七言》之八八:“仙經已讀三千卷,古法曾持十二科。”

3.法式;規制。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之而於以者,乃劄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宋曾鞏《奉議郎景思誼授東上閣門使鄜延第一副將制》:“介上閣之使名,貳連營之將領,茲為獎拔,蓋非常科。”

4.法規;刑律。

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上》:“有司上奏,王侯已下至庶人占田不得過三十頃,賈人不得占田,過科沒入縣官。”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南史·孔靖傳》:“江陵罵母,母以自裁,重於傷毆,若同殺科則疑重,用傷毆及詈科則疑輕。”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四方之任使者,又各推其不肖以布於州郡,則雖有同罪舉官之科,豈足恃哉?”

5.審理獄訟;判刑。

《東觀漢記·吳祐傳》:“民有相爭訴者,輒閉閣自責,然後科其所訟。”

《魏書·禮誌四》:“正如鄭義,龍虎罪亦不合刑,匆匆之失,宜科鞭五十。”

唐韓愈《讀東方朔雜事》詩:“群仙急乃言,百犯庸不科?”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嗣立請科湜罪,上不許,但罰酒而已。”

《清史稿·刑法誌二》:“然竊盜未便罰金,議將犯竊應擬笞者,改科工作一月。”

魯迅《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胡君因為《蕙的風》裏有一句‘一步一回頭瞟我意中人’,便科以和《金瓶梅》一樣的罪。”

6.課程或業務的分類。

《孟子·盡心下》:“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距。”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南朝宋何承天《安邊論》:“漢世言備匈奴之策,不過二科:武夫盡征伐之謀,儒生講和親之約。”

《人民文學》1981年第8期:“我就任了四年級的班主任,兼語文、算術、音樂、體育等各科的教師。”如:工科;文科;五官科。

7.封建時代選舉官吏後備人員所設的科目或等第。

《史記·張丞相列傳》:“﹝匡衡﹞才下,數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其經以不中科故明習。”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捷對》:“四科取士,言語為一。”

唐韓愈《送陳密序》:“密來太學,舉明經,累年不獲選,是弗利於是科也。”

宋王安石《寓言》詩之八:“始就詩賦科,雕鐫久才成。”

清侯方域《太常公家傳》:“公果以戊戌登進士科。”

8.指科第功名。

唐韓愈《祭故陝府李司馬文》:“選於吏部,亟以科進,歷臨大邑,惟政有聲。”

9.謂參加科舉考試。

《醒世姻緣傳》第一回:“你如今不要廷試,坐了監,科他一遍科舉,中了更好,即不中,考選有司,也定然不在人下。”

10.指科舉考試的屆次。

宋王安石《酬沖卿見別》詩:“同官同齒復同科,朋友婚姻分最多。”

《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卻說後來淑兒與元禮生出兒子,又中乙未科狀元,子孫榮盛。”

清沈曰霖《晉人麈·異聞》:“金以不入棘闈已三科,堅不欲往。”

茅盾《童年·父親的抱負》:“最後一次﹝鄉試﹞即癸卯科,盧鑒泉於壬寅中式第九名。”

11.官署或機關中按工作性質分設的部門。

《明史·職官誌一》:“初,洪武元年置戶部……分為五科:一科,二科,三科,四科,總科。每科設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如:人事科;總務科。

12.特指六科給事中及其官署。

《明史·職官誌三》:“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各都給事中一人,左右給事中各一人……吏部,凡吏部引選,則掌科同至禦前請旨。外官領文憑,皆先赴科畫字。”如:科抄;科臣;科參。

13.考較;查核。

《淮南子·時則訓》“三月官鄉”漢高誘註:“三月科民戶口,故官鄉也。”

《三國誌·吳誌·孫皓傳》:“於是遂立皓,時年二十三”裴松之註引晉虞溥《江表傳》:“皓初立,發優詔恤士民,開倉廩振貧乏,科出宮女以配無妻。”

唐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此外內外官,瑣細不足科。”

14.徵發賦稅、徭役。

《舊唐書·蘇良嗣傳》:“高宗使宦者緣江採異竹,將於苑中植之,宦者科舟載竹,所在縱暴。”

宋曾鞏《本朝政要策·添兵》:“沿邊瘡痍之兵不滿萬計,皆無鬥誌,河朔震搖,悉科鄉民為兵以守城。”

《清史稿·聖祖紀一》:“庚午,詔民間墾荒田畝,以十年起科。”

15.指賦稅。

宋秦觀《田居》詩:“得穀不敢儲,催科吏旁午。”

《宋史·食貨誌上一》:“歲入七八萬緡以助軍衣,餘寬百姓雜科,民皆便之。”

16.修剪枝蔓;芟除蕪穢。

唐無可《題崔駙馬林亭》詩:“宮花野藥半相和,藤蔓參差惜不科。”

五代齊己《和孫支使惠示院中庭竹之什》:“剪黃憎舊本,科綠惜新生。”

宋梅堯臣《和孫端叟蠶具·科斧》:“科桑持野斧,乳濕新磨刃,繁櫱一去除,肥條更豐潤。”

王汶石《風雪之夜·春夜》:“樹不科不長,竿兒不扶不正。”

17.植物分櫱、聚生而成的叢。

元馬致遠《賞花時·掬水月在手》套曲:“慢撒金蓮鳴玉珂,離香閣,近花科。”

元王曄《桃花女》第二摺:“我這裏,穿大道,桑柘林;穿小徑,荊棘科。”

明高啟《擬古》詩之三:“封樹日蕭條,狐貍定蓬科。”

《西遊記》第十五回:“小龍委實難搪,將身一幌,變作一條水蛇兒,鑽入草科中去了。”

18.空虛。

《易·說卦》:“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孔穎達疏:“科,空也。陰在內為空。木既空中者,上必枯槁。”

19.光禿。

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下:“西北人生子,其儕輩即科其父首,使作會宴客而後已,謂之捋帽會。”

20.引申為脫除。

《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丫鬟奉命,隻等新郎進來,便替他解衣科帽。”參見“科頭”。

21.坎;坑。

《孟子·離婁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

趙岐註:“科,坎。”

漢揚雄《太玄·從》:“從水之科滿。測曰:從水滿科,不自越也。”

唐李乂《興慶池侍宴應制》詩:“神池泛濫水盈科,仙蹕紆徐步輦過。”

22.用同“介”。戲曲角色的表演動作。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摺:“我往城外賽盧醫索錢去也[做行科]。”

明朱有燉《牡丹仙》第三摺:“付末向前抱牡丹仙科。”

明徐渭《南詞敘錄》:“相見作揖進拜舞蹈坐跪之類,身之所行,皆謂之科。”

23.泛指行為,動作。

元曾瑞《鬥鵪鶉·風情》套曲:“強做科撒坫,硬熱戀白沾。”

《水滸傳》第二一回:“卻纔見押司努嘴過來,叫你發科。”

24.指科鬥文字。

唐韓愈《石鼓歌》:“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科。”

《隸續·漢山陽麟鳳瑞像》引宋米芾題詩:“非篆非科璞已雕,形容振振與蕭蕭。”

25.植物的根莖。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安石榴》:“既生,又以骨石布其根下,則科圓滋茂可愛。”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莪蒿》:“《詩》義疏雲:莪蒿,生澤田漸洳處,叢似斜蒿,細科。”

明馮夢龍《智囊補·兵智·凱口囤》:“獨東北隅有巨樹斜科偃蹇半壁間,然去地二十丈許。”

26.用同“棵”。量詞。用於植物。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穀》:“凡五穀唯小鋤為良,良田,率一尺留一科。”

五代譚用之《山中春晚寄賈員外》詩:“高添雅興松千尺,暗養清音竹數科。”

元曾瑞《端正好·自序》套曲:“黃菊東籬栽數科,野菜西山鋤幾陀。”

《西遊記》第二回:“大眾道:‘就變科松樹罷。’悟空撚著訣,念動咒語,搖身一變,就變做一科松樹。”

27.用同“顆”。顆粒。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亦有鋤掊而掩種者,子科大而易料理。”

28.姓。見南朝宋何承天《姓苑》。

II

ㄎㄜˋ

〔《廣韻》苦臥切,去過,溪。〕

滋生;發棵。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穀楮》:“二月中,間斸去惡根”自註:“斸者,地熟楮科,亦以留潤澤也。”

繆啟愉校釋:“科,指枝葉繁茂。”

阅读:4291

●科(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