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
蹈字的筆畫:17畫;
d·o
ㄉㄠˇ
〔《廣韻》徒到切,去號,定。〕
1.踩,踐踏。
《書·君牙》:“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於春冰。”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長驅蹈匈奴,左顧淩鮮卑。”
2.跳;頓足踏地。
《詩大序》:“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陸德明釋文:“蹈,動足履地也。”
唐李商隱《韓碑》詩:“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畫臣能為。”如:手舞足蹈。
3.踏上;投入。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彼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於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明史·外國傳四·琉球》:“使者蹈風濤之險,小國苦供億之煩。”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嗟乎!此不過貪些須之微利,致蹈無限之危機。”徐特立《國文教授之研究·讀法》:“但事物名稱多有不可分解者,不可強分致蹈支離之弊。”
郭沫若《虎符》第一幕:“他寧肯蹈東海而死。”
4.履行;遵循。
漢揚雄《法言·君子》:“非茍知之,亦允蹈之。”
李軌註:“蹈,履也。”
漢班固《典引》:“陛下仰監唐典,中述祖則,俯蹈宗軌。”
宋蘇軾《擬進士對禦試策》:“循規矩,蹈繩墨,以求寡過。”
5.行走。
《左傳·哀公二十一年》:“魯人之臯,數年不覺,使我高蹈。”
杜預註:“高蹈,猶遠行也。”
6.登上。
《漢書·揚雄傳上》:“河靈矍踢,爪華蹈衰。”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九》:“由哨南復西轉,或過山脊,或蹈嶺峽,屢上屢下,十裏,為太平哨。”
7.乘,利用。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仇大娘》:“魏既見絕,嫉妒益深,恨無瑕之可蹈,乃引旗下逃人誣祿(仇祿)寄資。”
清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議款》:“倭人正樂蹈是隙以渡兵朝鮮,爭我先著。”
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七章:“萬一趙季和與之勾結,使其乘我之瑕,蹈我之隙,則我四面皆敵,進退失踞。”參見“蹈隙”。
8.幹犯。
太平天國洪仁玕《欽定軍次實錄》:“毋違煌煌聖訓,致蹈國法。”
9.變動不定。
《詩·小雅·菀柳》:“上帝甚蹈,無自暱焉。”
毛傳:“蹈,動。”
孔穎達疏:“言王心無恒,數變動也。”
譚獻《〈金元詩錄〉序》:“上帝甚蹈,下民孔哀。”
阅读:2359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