聱牙

ok8.org > 詞典 > 聱牙

1.形容文詞艱澀難讀。

唐韓愈《進學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宋劉克莊《歲晚書事》詩之三:“幸然不識聱牙字,省得閑人載酒來。”

明李東陽《與錢汝謙書》:“但辭旨漫衍,勢難精擇,且中間時作聱牙語,則又失之險怪。”

清趙翼《甌北詩話·韓昌黎詩》:“此等詞句,徒聱牙轖舌,而實無意義,未免英雄欺人耳。”

2.亦作“聱齖”。乖忤,抵觸。亦謂與人意見不同,不隨世俗。

唐元結《自釋書》:“彼聱叟不羞聱齖於鄰裏,吾又安能慚漫浪於人間?”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選人之改京官,常須十年以上,薦更險阻,計析毫釐,其間一事聱牙,常至終身淪棄。”

宋範成大《清湘縣郊外雜花盛開有懷石湖》詩:“鄉心與官身,鑿枘方聱牙。”

元陳庚《送麻信之內鄉山居》詩:“莫貪利祿招時忌,要學聱牙與世同。”

3.參差不齊。

宋蘇轍《和子瞻題風水洞》:“土囊郁怒聲初散,石齒聱牙勢未前。”

宋洪邁《夷堅甲誌·婦人三重齒》:“天明視之,已生齒三重,極聱牙可畏。”

4.樹木枝幹杈丫貌。

宋朱熹《枯木次擇之韻》:“百年蟠木老聱牙,偃蹇春風不肯花。”

阅读:1285

●聱牙(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