毳
毳字的筆畫:12畫;
cuì
ㄘㄨㄟˋ
〔《廣韻》此芮切,去祭,清。〕
〔《廣韻》楚稅切,去祭,初。〕
1.鳥獸的細毛。
漢劉向《說苑·尊賢》:“﹝鴻鵠﹞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無尺寸之數,去之滿把,飛不能為之益卑。”
唐崔玨《和友人鴛鴦之什》之三:“紅絲毳落眠汀處,白雪花成蹙浪時。”
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牛毛之毳可以織呢絨氈毯。”
2.指獸毛皮。
3.指毛皮或毛織品所製衣服。
《文選·王褒〈聖主得賢臣頌〉》:“夫荷旃被毳者,難與道純綿心麗密。”
劉良註:“言夷狄負氈服毛者,難與論繒帛之麗密也。”
章炳麟《四惑論》:“啜菽飲漿以愈飢渴,冬毳夏葛以避寒暑。”
4.毛糾結。
《周禮·天官·內饔》:“羊泠毛而毳,羶。”
孫詒讓正義:“凡畜病則細毛多零落,長毛雖存而糾結不解……故毛結亦謂之毳。”
5.通“脆”。脆弱;不堅韌。
《荀子·議兵》:“是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小敵堅,則渙焉離耳。”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佟客》:“遂於衣底出短刃尺許,以削董劍,毳如瓜瓠,應手斜斷。”參見“毳毳”。
6.通“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所乘之具,形如船而短小,兩頭翹起。
《史記·河渠書》:“泥行蹈毳,山行即橋。”
司馬貞索隱:“‘毳’字亦作‘橇’。”
《漢書·溝洫誌》:“泥行乘毳。”
顏師古註引孟康曰:“毳形如箕,擿行泥上。”
阅读:1372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