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
碣字的筆畫:14畫;
I
jié
ㄐ〡ㄝˊ
〔《廣韻》其謁切,入月,群。〕
〔《廣韻》渠列切,入薛,群。〕
亦作“嵑”。
1.獨立高聳貌。引申為標識。
《漢書·揚雄傳上》:“鴻濛沆茫,碣以崇山。”
顏師古註:“碣,山特立貌。”
《文選·揚雄〈羽獵賦〉》作“揭以崇山”。
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於是碣以高昌崇觀,表以建城峻廬。”
2.圓頂石碑。
《隸釋·漢國三老袁良碑銘》:“民被澤,邦畿乂,才本德,曜其碣。”
《後漢書·竇憲傳》“封神丘兮建隆嵑”唐李賢註:“方者謂之碑,員者謂之碣。嵑,亦碣也。”
《唐律疏議·毀人碑碣石獸》:“喪葬令:五品以上聽立碑,七品以上立碣。”
明胡侍《真珠船·墳碑之制》:“若隱淪道素,孝義著聞,雖不仕,亦立碣。”
魯迅《書信集·致李霽野》:“前為素園題墓碣數十字,其碣想未立。”
3.石碣上的文字。文體的一種。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篇辭引序,碑碣誌狀,眾制鋒起,源流間出。”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若班固燕然之勒,張昶華陰之碣,序亦盛矣。”
4.界碑。
《魏書·序紀》:“自杏城以北八十裏,迄長城原,夾道立碣,與晉分界。”
5.樹立(墓碑)。
唐韓愈《房公墓碣銘》:“既葬,碣墓請銘。”
6.古山名。即(碣石)。
《史記·天官書》:“故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尾沒於勃碣。”
漢梁竦《悼騷賦》:“臨眾瀆之神林兮,東敕職於蓬碣。”
II
yà
〡ㄚˋ
〔《集韻》乙轄切,入舝,影。〕
見“碣磍”。
阅读:1180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